“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雨巷詩人”戴望舒讓杭州的街巷有了一個總體的文化意向——詩一般的情結。
街巷,是杭城的經緯線,刻劃出了這座城市的框架﹔它是一幅歷史的卷軸,記錄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它是承載生活的空間,嘈雜中,每天都在講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街巷,特別是老街,是人情味最濃郁的地方。中山路御街、清河坊、孩兒巷……每一個名字后面,都有來歷。漫步於老街深處,既能追尋名流隱士的瀟洒行跡,也能淘盡商旅繁華,還能品味市井小民的平和淡然。
當然,在城市化進程中那些慢慢湮沒的風情,也是催促我們抓緊時間走進老街的原因。我們警醒,街巷缺少的不是華麗而是溫情,不是風格而是性格。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政府正在努力地重塑街巷的歷史空間。 讓更多的街巷找回自己,我們期待著。 (翁迪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