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雨巷詩人”戴望舒讓杭州的街巷有了一個總體的文化意向——詩一般的情結。
    街巷,是杭城的經緯線,刻劃出了這座城市的框架﹔它是一幅歷史的卷軸,記錄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它是承載生活的空間,嘈雜中,每天都在講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街巷,特別是老街,是人情味最濃郁的地方。中山路御街、清河坊、孩兒巷……每一個名字后面,都有來歷。漫步於老街深處,既能追尋名流隱士的瀟洒行跡,也能淘盡商旅繁華,還能品味市井小民的平和淡然。
    當然,在城市化進程中那些慢慢湮沒的風情,也是催促我們抓緊時間走進老街的原因。我們警醒,街巷缺少的不是華麗而是溫情,不是風格而是性格。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政府正在努力地重塑街巷的歷史空間。
    讓更多的街巷找回自己,我們期待著。             (翁迪凱)

中山路——關河夢斷繁華在
  •     對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來說,中山路的意義非同一般:從800年前的南宋御街到100年前的商業福地…【詳細】
        講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的故事,要從一句“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詩句開始…【詳細】
北山街——百年滄桑閱不盡
  •     他們為什麼要選擇這裡?我說不清,隻知道在當年忙於上海“打虎”的蔣經國,把家安在…【詳細】
        抱朴道院、瑪瑙寺和連橫紀念館、樂廬等歷史遺跡也悉數納入,北山歷史街區的記憶愈加豐厚…【詳細】
耶穌弄堂——亂世浮沉空余嘆
    •     耶穌堂弄臨近杭州最繁華的延安路,夾身“杭州百貨”和“銀泰百貨”兩個巨無霸之間,是一條人流熙攘的短巷,喧鬧中卻有寂靜的沉澱。
          沿著小巷往裡走,可見一塊用中文、英文、日文、韓文四種語言雕刻巷名的石碑,隱隱顯出它的與眾不同。
          此地的出名,得益於巷子中段的“司徒雷登故居”和東邊的“杭州歷史上第一座基督教禮拜堂”——天水堂……【詳細】
大塔兒巷——丁香空結雨中愁
    •     杭州,從來不缺乏詩意。且不說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風光,抑或是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的錢塘盛景,即便是一條小巷,也詩意得讓人妒忌。現代派詩人戴望舒的一首《雨巷》,讓這座城市裡的任何一條小巷都有了丁香花味道的浪漫與惆悵。
          多少個求學在外的日子,每每回味起杭州的韻味,除了湖光山色,腦海中還會浮現出一條條悠長悠長的小巷,走筆於白牆黑瓦的群落中……【詳細】
韶華巷——湖光依舊韶華逝
  •     老舊的房宅大多已不復存在,為數不多的房牆上寫有大大的紅字——“拆”,似已久無人居…【詳細】
        這石凳曾是巷裡人家和過路有人小憩的地方,因為離“大馬路”最近,巷裡人習慣把它稱為…【詳細】
杭州街巷修繕與開發大事記
    2000年3月27日,杭州市政府將河坊街、大井巷一帶正式定名為“清河坊歷史街區”。
    2003年,杭州市對城市道路進行排查,共理出1200多條“背街小巷”。
    2004年,杭州正式把背街小巷改善作為系統工程開展。
    2004年2月10日,杭州北山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設計方案出爐。
    2005年起,杭州市率先在五個城區開展“一區一街”的歷史街區保護試點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