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天起,西湖時代將更快更好地攜手錢塘江時代,從曲徑通幽的細致到水高天闊的大氣,從三面雲山一面城的包容到一江春水穿城過…【詳細】
他們,或許只是茫茫人潮中藍色或者紅色的一點。每天,我們從不同的地方來,在地鐵中與他們擦肩而過,然后匆忙地奔向各自的目的地。在我們享受安全、舒適地坐乘時,請別忘記有這樣一群人,在每天24小時裡,為我們默默地守護著、奉獻著——
地鐵站長伍顯強:杭州市民不喜看圖標 更愛問人
車站助理陳海霞:地鐵成熟了,我們的工作量會越來越少
接觸網工李曉磊:線路檢測,差一點都不行!
地鐵公共藝術設計者許江:一站一故事,一線一表情
【視頻】地鐵司機顏任祥:用心為乘客,為家鄉父老服務
你站在那裡,大幅向日葵雕塑牆迎面而來,瞳孔裡閃耀著金黃的色彩﹔你看向那裡,水面的漣漪蕩漾開古橋倒影,獨特的跨湖橋獨木舟依稀可見。這是藝術展覽,還是雕塑回廊?身邊呼嘯的列車告訴你答案——這是杭州地鐵1號線。 從白娘子與許仙的壁畫,到摩登女郎的泥雕,抑或畫滿水墨畫的站台石凳,各種藝術元素的融入,讓稍顯壓抑的地下空間平添清新。“杭州地鐵34個站點中,有15個站點都繪制了公共藝術牆”,在城市規劃者眼中,地鐵空間正在成為城市文化的又一載體。 “公共空間設計非常重要,讓乘客的眼睛更‘舒服’,在國外這樣的展示已經屢見不鮮,這些細節才是代表這個城市的符號。”乘車后,“海歸”碩士陳貝貝說……【詳細】
3月3日,杭州地鐵一號線試運營剛滿100天,運營方和乘客都還處於磨合階段。與地鐵建設相對成熟的香港相比,杭州市民有哪些不同習慣,車站又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近日,記者專訪了杭州地鐵一號線彭埠站站長伍顯強,作為杭港地鐵公司的香港雇員,又一直在一線服務,大概沒有誰比他更合適回答這個問題。
談到杭州與香港地鐵乘坐習慣的不同,伍顯強首先做了回答:杭州的乘客不喜歡看標識,更喜歡問人,這與從小就習慣地鐵生活的香港人很不一樣。他認為這是因為市民們還沒有養成辨識圖標的習慣,需要進一步磨合﹔另一方面,地鐵也在應乘客的需求改進,一些臨時圖標位置、提示用語也在發生變化。
總體來說,杭州市民在適應地鐵生活,同時,地鐵運營也在因杭州而改變……【詳細】
早晨7:15,杭州地鐵定安路車站。地鐵即將進站,年輕的女孩從假寐中醒來,拍拍還帶著倦意的臉,抖擻精神走下站台。她和站台上的站務員打招呼,對方問她,早飯吃了麼?她略帶無奈地回答:“趕時間,隻能在站裡解決了。”
她便是我今天的採訪對象,地鐵志願者、車站助理陳海霞,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准畢業生。由於學校離她所服務的地鐵定安路站較遠,早晨6點她就必須起床出發,先坐一班公交,再從武林廣場站轉地鐵到達定安路站。從上午7:30到下午2:30,她將負責在站內引導乘客正確購票及進出站台。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由於杭州初建地鐵,許多市民對如何乘坐還處在“一知半解”的階段。在正常站務員編制無法滿足如洪峰般涌來的咨詢、引導需求情況下,負責運營的杭港地鐵公司開始面向社會招募車站助理,其中就包括小陳這樣的學生志願者……【詳細】
如果您也想說說自己的地鐵故事,或對杭州地鐵有什麼期望和建議,請與我們聯系。
來信請寄:zjpeople@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