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IP如何“轉化”成文藝精品

崔小明

2020年01月17日08:53  來源:寧波日報
 
原標題:熱門IP如何“轉化”成文藝精品

  不久前,寧波市委宣傳部表彰了13部省“五個一工程”獎入選作品。記者發現其中70%的作品是本土題材,而根據屠呦呦、張人亞、寧海村級小微權力治理等IP創作的作品有4部。熱門IP如何“轉化”成文藝精品,全市文藝工作者進行了有益探索。

  近年來,全市出台了多項扶持文藝大繁榮大發展的文藝政策,鼓勵文藝工作者挖掘本土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等,同時從火熱的改革開放實踐中萃取創作素材。本土IP成為全市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寶貴資源。2014年以來,寧海在村級治理過程中,把小微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引起全國關注。經過不斷完善,2018年2月,寧海首創的小微權力清單制度,作為農村基層治理樣本,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近兩年來,寧海縣的文藝工作者努力做大“村級小微權力清單36條”這個IP,創作了11部作品,包括電影《春天的馬拉鬆》、報告文學《權力清單:三十六條》、長篇小說《橋墩不是橋》、微電影《喜歸》等。其中報告文學《權力清單:三十六條》、電影《春天的馬拉鬆》雙雙入選省“五個一工程”。《春天的馬拉鬆》還被列入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九大重點影片之一。而北侖區立足實際,將張人亞及其父親等人守護黨章的全國知名IP做大做強,創作了廣播劇《不忘初心——尋訪張人亞》,入選省“五個一工程”﹔話劇《守護》獲省戲劇節獎,全國巡演50多場﹔紀實文學《信仰的足跡,尋訪張人亞》入選寧波市“五個一工程”。此外,根據寧波籍科學家屠呦呦發明青蒿素的故事創作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成功入選第十五屆全國“五個一工程”。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根據熱門IP創作的作品能夠大放異彩,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主題挖掘上能夠先人一步,看得更深更遠。主題重大的熱門IP各地有很多。但寧海村級小微權力治理卻脫穎而出,主要體現了全市基層干部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行之有效的實踐和探索。寧海的文藝工作者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題材的重要性,發掘其時代意義。在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后,這一系列作品顯得更有價值。張人亞的事跡在2017年被發掘后,北侖區捕捉到張人亞精神的時代意義,創作的一系列作品旨在深入挖掘張人亞的“初心”和“使命”,大獲成功。

  一個重大的IP會吸引各界的目光,文藝創作有時也會出現“一窩蜂”的現象,所以頂層設計十分重要。寧海、北侖等地有計劃、有組織地推動大IP的創作。吸收最優秀的創作團隊和一流的創作人才,在體裁上多樣化,以免“撞車”。宣傳部門從中協調,推動了一個IP多樣化呈現,電影、廣播劇、文學作品、舞台藝術等全面開花。

  此外,各地在創作過程中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寧海突破傳統,採取題材合作、資源合作、人才合作等模式,優勢互補,借雞生蛋。北侖區在創作過程中,則重視發揮本土人才的作用。

(責編:張麗瑋、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