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部發文:不把SCI論文作為評價標簽

張蓋倫

2020年02月24日08:43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教育部科技部發文:不把SCI論文作為評價標簽

剛剛過去的周末,一紙重磅文件在高校學術圈內刷屏。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該文件要破除論文“SCI至上”,也要以此為突破口,拿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實招硬招,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

“破”完要“立”,重視同行評價、分類評價

SCI,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索引,本來是一個分類數據庫,但一度被學術圈架上神壇。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及相關指標的現象。

教育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指出,SCI的本質是文獻索引系統,並非評價系統。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具有很大局限性。不能把SCI論文簡單等同於高水平論文,SCI論文的引用數也不能對應於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而且,SCI論文相關指標並不適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

當然,破除“SCI至上”,關鍵不是“破”,而是如何“立”。科學評價學術水平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的是綜合評價。

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完善學術同行評價,規范評審評價工作。

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成果的產出形式是有區別的,從評價上要解決“一刀切”問題,既不能隻看論文,也不能完全不看論文。同行評價則是科研評價的通用做法,關鍵是要真正發揮同行專家作用,在評審中引導專家不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代替專業判斷,負責任地提供專業評議意見,並倡導建立評審專家評價信譽制度。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袁曉如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技評價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科技活動的個性,尊重學科特點。要建立真正公開公正的同行評價體系,相信領域專家,也要鼓勵學術爭鳴。他表示,若要真正挖掘創新性、引領性成果,也需要具有戰略眼光的專家,營造風清氣正的同行評議環境。

多項考核與SCI脫鉤

若SCI成了指揮棒,高校和研究人員就不得不參與一個個以SCI為核心的“排名游戲”。所以,文件對SCI論文使用,提出了負面清單。

在學科評估上,減少對學科、學校的排名性評價,堅持分類和分領域評價。在評估中要突出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審慎選用SCI論文數量等量化指標,同時引導社會機構科學開展大學評估排行。

在人員考核上,職稱(職務)評聘中,要建立分類的評價指標體系,考察重點是人崗相適,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

此外,學校也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解除SCI論文相關指標與資源配置和績效獎勵的直接挂鉤關系﹔學校也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高校及其主管部門要擔負起引領學術文化建設的責任,要有自信和定力,在輿論宣傳上不採信、不發布以SCI論文相關指標為核心編制的排行榜等信息。”上述負責人強調。

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此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科研很嚴肅,要多做求真務實的事,少做滿足虛榮心或哄自己開心的事。“學校、學者、校長們要淡定些從容些。”

(責編:張帆、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