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開始,送去戰勝病魔的信念

黃合

2020年04月08日08:54  來源:寧波日報
 
原標題:從“心”開始,送去戰勝病魔的信念

即使已經返甬,寧波市康寧醫院副院長禹海航每天還是會花幾個小時,在寧波醫療隊負責的患者微信群裡進行動態跟蹤。

“絕大多數患者已病愈出院,但對於疫情帶來的心理創傷,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禹海航說。

2月9日,禹海航與護士潘斌彬、王兵兵、吳婷婷、陶佳、陳文波,隨隊來到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從“心”開始,為重症患者送去戰勝病魔的信念。

身心同治,讓懸著的心放下來

第一次穿上防護服,第一次進隔離病房,對於在精神科行醫30年的禹海航來說,這一次零距離的戰“疫”經歷,特別難忘。

“我們剛到武漢時,一些本地醫護人員已瀕臨崩潰,一些患者更是經歷了前期的混沌,內心充滿了恐懼和焦慮——需要治療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心靈。”禹海航說。

有的對聲音高度敏感,天天抱怨病房裡其他病人太吵﹔有的精神高度緊張,哪怕他人提到個“死”字,就會條件反射產生過激反應﹔有的則因焦慮情緒,產生胸悶、心慌等沒有臨床表現的感受……

為了幫助患者卸下心理負擔,除電話微信交流外,禹海航每周都到隔離病房巡診,在離患者最近的地方,傾聽他們最真實的心聲。同時,他採用一些心理療法,幫助患者走出心理陰霾。

有名41歲的患者家中有多人被確診,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委托長輩照看著。雖然她努力強打精神,但天天得依靠安眠藥入睡。

傾聽、陪伴、開解、治療。為了解開患者的心理症結,禹海航最長的一次咨詢持續了77分鐘,幫助患者從單一絕對化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幾次咨詢后,患者不僅睡覺不再依賴藥物,就連之前因緊張帶來的面部神經抽搐問題也解決了。

“以后我一定帶孩子來寧波旅游,讓他們到寧波求學、到寧波工作。”病愈出院后,這名患者特意給禹海航發來語音信息,再三表達對寧波這座城市的感謝。

相互信任,讓醫患關系更融洽

告別了仍在術后恢復期的父母,“80后”潘彬斌匆匆來到武漢。

一進入病區,她就感受到困在隔離病房裡的患者的孤獨。他們一方面渴望有人陪著說說話﹔另一方面又心疼連續作戰的醫護人員,不想給他們過多的負擔。

“我們進病房時,如果剛好碰到患者摘了口罩在吃飯,他們會主動說不好意思,為了保証你們的安全,能不能等會兒再進來。”潘彬斌說,這些細節讓她非常感動。

和一般醫護人員相比,來自康寧醫院的護士能夠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放鬆治療和情感支持,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情緒,更加積極地面向未來的人生。

3月底,一名患者想在出院前理個頭發。原本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畢竟隔離病房裡除了儀器就是藥品,在高度戒備的情況下,許多生活需求退而求其次。

考慮到患者希望“從頭開始”的心願,陳文波主動將自己的電動理發刀貢獻出來,親自上手幫助這位患者理了個平頭。

“醫患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肯定會給病情帶來更為積極的影響。”禹海航說。除了巡診,他還對其他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教授一些應用心理學的方法,使其和患者建立更為流暢的相處模式。

重壓之下,醫務工作者需自我調節

醫生不是萬能的。面對死亡和悲劇,他們同樣會害怕,會焦慮,會遺憾。

頻繁換班、日夜顛倒帶來的失眠問題,自己尚不熟悉領域的適應過程,不同工作模式磨合帶來的心理波動,創傷后應激障礙情形……對於這支年輕的醫護隊伍,心理考驗同樣嚴峻。

“除了98名重症患者外,我還需要做好寧波醫療隊268名隊員的心理工作,手機24小時開通,確保任何問題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禹海航說。

一些護士擔心成為隊裡首個感染者,在實際操作中容易陷入“過度防護”,有的不停測量體溫,有的因緊張體溫升高,還有一些產生了替代性創傷,陷入悲觀情緒不可自拔……

“當你真正和病毒面對面的時候,害怕並不意味著懦弱,而是人趨利避害的本能。”禹海航說,這時需要通過預防和篩查,讓醫護人員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置。

但他同樣認為,重壓之下的自我調節,是醫務人員成長的必經之路,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一步步建立對職業的認同和熱愛,這或許就是白衣天使的價值所在。

(責編:張麗瑋、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