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 尊重科學

施一公

2020年04月27日09:35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獨立思考 尊重科學

  我想給大家講四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獨立。為什麼一開始要講獨立、自立,雖然你們還沒有成年,但你們已經應該要逐漸地自立、獨立,用自己獨立的眼光審視世界,在生活中也要一點一點獨立起來,自立起來。沒有獨立,就很難有今后一點一點對世界的判斷,對周圍世界的認識。

  第二個觀點是獨立“思考”,和獨立還不太一樣。是指自己去用心觀察世界,基於自己的觀察比較作出判斷。獨立思考背后實際上是批判性的思維。其實任何一個人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一開始總會有各種標新立異的想法,也許有些觀點不被社會接受,也許有些觀點是錯誤的,都沒有關系,獨立思考的價值是一輩子的,不僅在學習中會受益,將來工作中,走上社會,甚至走出國門,在任何一個地方,你都會受益於獨立思考這種行為和能力。

  除了獨立和獨立思考之外,我還有兩個觀點特別想跟大家分享。那就是第三點,尊重。尊重什麼呢,我講兩個方面。一是尊重自己。任何一個人在成熟過程中,一定是尊重自己的過程。我們可以謙虛,可以謹慎,也可以有時候外圓內方,無論怎麼樣,我們都需要做到尊重自己,隻有尊重自己才能讓自己在社會中、學習上走下去。但只是尊重自己遠遠不夠,如果隻有尊重自己,這個社會會變得很對立。這個社會是需要包容的,是需要彼此理解的,而包容和理解的背后,是需要尊重別人。

  第四個要分享的觀點尊重科學。科學是對自然界客觀的描述,它是近似真理的一些存在。我們有時候會情緒化,對事物的判斷會走一些極端,這些都是和科學相背離的,相信隻要大家開始學會尊重科學,很多事情都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釋,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世界各國蔓延的時候,最后的主宰就是科學,科學是世界前進的動力,也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必須尊重科學。

  科學究竟跟我們有什麼關系,我們應該怎麼做?下面,我講一個故事,給大家分享一點自己的想法。

  這個故事很長,可以一直追溯到19世紀。科學家倫琴在1895年發現了X射線。他用X射線,給他的夫人拍了一張手的照片,能清楚地看到婚戒、手指、骨骼,這是人類已知的第1張X射線穿透組織之后留下來的照片,顯示出X射線強大的穿透功能。這個科學發現,后來走進醫學,成了醫學影像的一個重要基礎。1901年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就頒給了倫琴先生。

  后來,一位叫馬克思·馮·勞厄的德國科學家,在二十世紀初發現了X射線可以被氯化鈉晶體折射衍射的現象。這個發現非常重大,所以馬克思·馮·勞厄獲得了191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盡管馬克思·馮·勞厄發現了食鹽晶體,但是他並沒有發現衍射的規律。這個規律是由英國父子科學家,也叫布拉格父子攜手發現的,他們推理出一個特別簡單的公式,就是布拉格公式。1915年,布拉格父子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做兒子的勞倫斯·布拉格,隻有25歲,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科學獎獎項獲得者。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科學需要合作,需要激勵,科學在求真,在尋求自然界的規律。

  從倫琴到馬克思·馮·勞厄,到布拉格父子,一直到世界上很多科學家,從醫藥公司到實驗室,這個故事並沒有講完,再往前走就到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大暴發。

  從西湖大學到清華大學,到中國科學院,再到歐美的一些實驗室,大家先后用X射線的技術、冷凍電鏡的技術,這些技術都是同一個根本方向的技術,那就是從微觀上看清大分子,比如蛋白質的空間三維結構,給人類今后研制藥物、疫苗,防控治療疾病帶來希望。

  從1895年,倫琴先生發現X射線,一直講到2020年,整個過程想告訴同學們什麼呢?那就是,科學發現、基礎研究,從根本上來講,是決定我們現在和未來最根本的力量。

  我進行科學研究已經30年左右了,每次有重大的科學發現、科學突破在我的實驗室出現的時候,我的愉悅感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它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愉悅。怎麼來描述呢?

  我試圖讓同學們理解,在人類浩瀚的歷史中,在宇宙長河中,你們想一想,我們能留下什麼?當你在實驗室裡,當你在筆記本裡,在你的思考過程中,有一個重大的理論突破,有一個核心的實驗觀察,你不覺得這種愉悅感比中了彩票大獎,更加不可思議嗎?這是用你自己的力量在改變世界,在創造奇跡。

  (本文轉自“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公眾號,內容整理自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開學第一課”上的公開演講)

(責編:王麗瑋、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