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博文: 在似與不似之間 構筑內心世界

孫樂怡

2020年05月14日09:23  來源:杭州日報
 
原標題:石博文: 在似與不似之間 構筑內心世界

山與海是青年藝術家石博文近年創作的主要題材,他試圖通過對於山與海的描述,呈現其個人眼中的“整體世界”。多年來,他嘗試運用木炭、水彩、水墨、油彩等多樣材料來表現周圍的環境和事物。他的作品自然而真實,讓人不自覺地停下腳步,陷入到他所描述的山水世界裡。

藝術微評】

石博文是2013年第一屆“新峰計劃”美術人才,我們曾經一起去過貴州採風,朝夕相處好幾天,為人處世謙虛低調,不多說話,始終保持著微笑,淳朴又真誠。但在作品上好像一點都不低調,他版畫出道,卻嘗試著木炭、水墨、水彩、油畫等多種材料來展現他心中的山與海,繪畫材料的多元變化意味著由黑白創造,轉向更加豐富的色彩和更加立體的成像,他想讓他的山與海既要有真實的具象,還要有超現實的抽象,一山一水便有了他生活感悟和哲學思辨的某種隱喻。

——文藝評論家,“新峰計劃”執行人 鄭曉林

石博文自述:世界永遠擁有我們不可知的一面,這種不可知的神秘感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對它懷抱著一種親切的“敬畏之心”。我帶著這種心境表述我所見與所感的這個世界——山與水,是我心中世界的“代言人”。

對我而言,怎樣把自身關注的這些東西恰如其分地加以表現,並且使其具有精神上的指向性,是極為關鍵的一點。因此,在創作過程中,我努力使作品中的“山”與“海”超越某種現實的時空,並通過對於它們的描繪,實現我自身經驗的呈現。我試圖在作品中營造一種與現實相關的“距離感”,並通過這種“距離”達到某種“不似之似”的境界。這樣的“不似之似”,是在對於自然景象的體驗之中,以實現自身的審美追求與自然山水的審美屬性融合為一為要求的。

因為這樣的要求,在畫面的經營過程中,我時刻警惕著那些泛濫的“樣式性”的,或者是“圖案式”的因素對於作品的制約。我努力地嘗試在現實的事物中提取那些象征性的東西,並進一步實現對於它們的重新整合,以表現作品的美感與深度,體現我描繪這些“山”與“海”的最初感動。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自然世界中的“山”與“海”,首先必須轉化為我心中的那些“山”與“海”。而如何使我的這些“心中之山”與“心中之海”得以呈現為作品之中的“山”與“海”,並使作品通過對於自然與人的本質特征的表達獲得某種更為持久的永恆性,是我在創作過程中一直堅守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哪怕是犧牲某些迷人的東西,我也會在所不惜。自然的世界讓我感覺親近,同時也讓我充滿敬畏,它並促使著我去努力構筑一個屬於我們生活也屬於我們心靈的世界。

【學術簡評】

近年來,青年藝術家石博文越來越多地採用一種極簡的樣式,通過“一山一水”的單純組合,創作了數量眾多的以《山海經》為題的系列銅版和水彩作品。

在這些作品中,石博文常常刻意地推遠山與水的交際之線,游走在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之間的視點,也隱隱顯示著某種不經意的曖昧。水面上總是孤獨地佇立有一座或者幾座山峰,它們的形狀大都是三角形的,有的顯現出復雜的山勢,有的則完全是空白的。這樣的營造,使得石博文作品中的“山”與“水”,似乎超越了某種現實世界的存在,具有一種與現實相關的距離感。或者說,是一種疏離在現實之外的現實感——如同傳說中的“海外之山”。

據石博文本人自述,他對這種山水的沉迷,還特別夾帶著其成長的記憶。大學時代的石博文,幾乎每天都會經過錢塘江——這條他曾經就讀的中國美術學院所在城市的母親河,而且常常會“駐足而望”。那種水天一色的自然之景所蘊藏的強悍的生命力,使他“控制不住地想融入在那個浩瀚的時空”。他難忘那種“沉浸在光、水和濕潤大氣的廣闊空間中的心靈感受”,並試圖去重新發現其中的自然之美。這,就是他創作的動機和出發點。石博文曾言:“自然的世界讓我感覺親近,同時也讓我充滿敬畏,它並促使著我去努力構筑一個屬於我們生活也屬於我們心靈的世界。”他試圖去描述這樣的“世界”。

——中國美院繪畫學院副院長、教授 孔國橋

人和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緣分總是很自然地發生,石博文在創作的時候追隨自然,他不會在作品裡硬覆蓋什麼概念,而是充分地把自己的感情投影在畫面裡。所以他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杭州饋贈給人類的美麗自然景觀直接投影到他作品的畫面裡,即使是日常經驗和小小細節,哪怕就是偶然畫的那些石頭作品,也能引起不凡的反響。每當我們看到路邊那些小石頭時,總會不自覺地筑小塔許願。石博文作品裡的石塔總會讓我們想起那些小石頭,他用那些小石頭在畫裡筑成小塔或者山。石塔所象征的薩滿教(Shamanism)是跟人類最初的信仰有關的一種很自然發生的行為之一,石博文畫中的石塔像現代社會裡直插雲天的紀念塔一樣,不過他的作品讓我們覺悟到它們本然之貌,也讓我們想起擁有的很自然的樣子。如此,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裡發現人為裡的自然,抽象裡的寫實。

我們所謂的“傳統”,在藝術家石博文看來,是不需要費心刻意地傳授,也無需有意識地進行保護,這些傳統的要素已經刻在他每一個細胞裡,隨著畫筆無意識很自然地表現出來。跟隨著石博文的作品裡的形象,能夠與藝術家進行無意識溝通。夢、不可意識到的界限、圖像反映的感情領域、用語言不可解釋的想法,不知不覺間便視覺化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在看他作品,站在他的作品畫前,會陷入站在山和海上的新的感悟裡。

——策展人 韓宇鐘(韓國)

(責編:祝舒銘、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