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飛來”江南 浙大專家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文化遺產

曾福泉、柯溢能、吳雅蘭

2020年06月12日08:38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雲岡石窟“飛來”江南

跨越1500余公裡,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走進”浙江大學——浙大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動3D打印復制洞窟,日前在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落成。

記者11日走進浙大藝博館三號展廳,即置身於等比例高保真復原的雲岡石窟第12窟復制窟中——復制窟由110塊3D打印的“積木塊”分6層組裝而成。第12窟開鑿於5世紀,前殿后室,進深14米、寬11米、高9米,四壁布滿層層疊疊的飛天伎樂,共雕刻14種50多件樂器,是當時中西各民族樂舞藝術大融合的真實寫照。

有關專家表示,雲岡第12窟的高保真復原標志著我國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及傳承利用中實現了多方面的技術突破,開創了中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及傳承利用新的裡程碑。

雲岡第12窟的驚艷再造,有賴於現代數字技術和文物考古的充分融合。2016年起,浙大和雲岡石窟研究院對第12窟進行三維激光掃描,並拍攝了5.5萬余張照片。團隊採用由浙大自主開發的構建文物三維模型解決方案,結合攝影測量計算和人工交互三維處理,建立了第12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維模型,留下了文物高精度三維數字化檔案。“這是讓雲岡石窟‘活起來’‘走出去’的基礎。”浙大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志榮說。

眼看、手摸復制窟的廊柱壁面,其色彩和質感都極富原真的歷史感,參觀者仿佛走進了久經滄桑的石窟。雲岡石窟研究院數字化室主任寧波介紹,該院美術工作團隊耗時8個月,依照古法用礦物顏料為表面積900多平方米的復制窟上色。專家們根據文物的材料、質感、顏色,確定了上色方案。經過“賦色”,數字模型才能實現“原真”。

組裝復制窟的“積木塊”總重約2噸,8輛標准集裝箱車就可裝下,拉運自如,僅用一周即可組裝完成布展。雲岡石窟“行走世界”成為可能。

(責編:郭揚、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