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曙光:疫情影響下,電影人更應“淬煉內功”

李麗

2020年06月22日08:54  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饒曙光:疫情影響下,電影人更應“淬煉內功”

院線電影應如何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影院復工后會迎來“報復性觀影”嗎?近日珠江電影集團舉辦了第十期“珠江電影大講堂”,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擔任主講嘉賓,剖析疫情影響下中國電影發展面臨的困境、挑戰和機遇。為避免人群聚集,講堂採用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

饒曙光認為,數月來中國電影產業所受沖擊巨大,但中國電影人仍應積極看待疫情影響下中國電影的結構性調整,正視並利用“電影+互聯網”的發展新機遇。他表示:“尊重電影行業整體利益,共謀影院實體與互聯網平台的融合發展,才是后疫情時期中國電影的發展動能與轉型趨勢。”

中國電影結構性調整“正在發生”

饒曙光是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現任會長,還曾擔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在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並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擔任藝術總監,更多次擔任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以其多年觀察和研究中國電影市場的經驗,饒曙光認為,中國電影正在經歷結構性調整,而疫情的發生加速了這一挑戰的到來。

饒曙光指出,2018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出現了觀影人次的滯漲現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電影票價偏高乃至超高,市場利益結構已經形成﹔另一個主要原因則來自電影的供給方,因為優質作品供給不足,市場難以可持續地引發觀影熱潮。疫情的出現則讓電影面臨更大困境,以“消失的春節檔”為例,7部春節檔主要影片撤檔帶來的直接票房損失約為70至80億元。饒曙光提醒:“后疫情時代,由於人們的消費心理、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以上問題將會更加突出。電影院與視頻網站及其背后力量的博弈也會越來越激烈,電影院生存將會越來越艱難。”

電影和互聯網已是“利益共同體”

饒曙光認為,互聯網對電影的沖擊並非從今年才開始。自2014年,以BAT(百度、阿裡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一批中國互聯網公司,便通過融資、並購和戰略合作,大手筆布局電影產業,直接沖擊並改造傳統影業格局。而到了近年,低谷期的影視行業正發生新的暗潮涌動——有“老玩家”黯然離場,也有“新玩家”悄然入局。例如,自2019年底至今,滴滴、小米、字節跳動等多家公司都以投資或成立公司的方式,向長視頻領域擴張布局,進入影視行業的競爭賽道。

今年大年初一,電影《囧媽》在流媒體免費播出,保証了大眾在春節期間的娛樂需求,同時也遭遇了來自院線的質疑。饒曙光指出,疫情時期互聯網對影視行業的介入,已在事實上構建了電影的新模式——“電影+互聯網”。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必須承認,在互聯網的生態格局下,大眾的觀影方式、審美和邏輯都已悄然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將深刻影響電影的制片、發行、放映多個環節。“對於電影來說,對互聯網的任何忽視都有可能導致歷史性的失誤。互聯網與電影的互動發展已是‘利益共同體’。電影必須熱情擁抱互聯網。”饒曙光表示。

電影可用“互聯網思維”抵御風險

電影行業如何正視“電影+互聯網”的發展新模式,實現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鳳凰涅槃”?首先,尊重整體利益,共謀多贏發展,是各方都應遵循的准則。饒曙光認為,《囧媽》上線屬於特殊情況下的特例,更多片方和平台方仍在協力維護行業生態。因為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在影院觀影都是不可替代的。“影院觀影的儀式感和沉浸感依然具有無窮魅力,影院放映模式也無疑是大體量影片回收成本的最重要途徑。”饒曙光認為,現階段影院除了要協商窗口期問題,還需要進行行業自救,並爭取政策扶持,“為了彌補此次疫情中各大影院停業所帶來的巨大損失,各級政府和電影主管部門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來對影院進行扶持。在此基礎上,需要繼續推出一些富有針對性、穩定性、有效性,充分尊重電影產業基本規律、電影藝術創作規律、電影傳播媒介規律的長期政策,來保障后疫情時期中小型電影企業的良性、可持續性發展。”

從自救角度,傳統電影人應向互聯網學習產品思維。饒曙光說:“中國電影想要實現內生性增長和發展,必須在整體上有效提升抵御風險的能力,增強影視項目的規劃性、系統性和協調性,互聯網產品和思維的作用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

“報復性觀影”會集中在頭部作品

饒曙光認為,疫情過后,電影產業上游和下游將再次實現合流,屆時可能迎來一波“報復性觀影”。但“報復性觀影”隻會集中於少數頭部電影,其他數量龐大的中小制作成本的電影仍需要探尋一條新的發展途徑來獲取生存空間。

饒曙光表示,他發現在這次疫情中依然能夠堅挺的電影企業往往具備一定的核心競爭力,即內容創意能力、內容生產能力和內容傳播能力。“內容生產能力不僅是電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電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電影發展的基石與根本。”饒曙光表示,疫情之下中國電影人更應“淬煉內功”,積極創作。“作為電影創作者在關鍵時刻絕對不能‘失語’,必須表現出藝術工作者應有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饒曙光說,“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出現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為電影創作提供和積累了大量素材。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電影市場上將會涌現一批優秀且富有藝術審美價值的抗疫題材電影作品。”此外,處於電影產業下游的院線和影院也需在積極自救的同時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提升影院服務質量和水平,“推動影院向專業化、優質化、差異化、特色化目標邁進”。

(責編:張帆、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