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正重光

——《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實施兩周年紀實 

徐晶錦、裘凱軍

2021年01月02日09:58  來源:紹興日報
 
原標題:千年古城正重光

古城保護,是紹興這座有著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與生俱來的使命,一代又一代紹興人永續接力、久久為功。

2019年1月1日,備受矚目和期待的《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正式實施,成為紹興撬動古城保護利用的重要法律武器和有力支撐,古城保護開始邁入常態化、專業化、制度化軌道。

如今,《條例》實施已滿兩年。兩年來,紹興古城保護站上“C位”,行政功能外遷,高層建筑削減,文旅功能填充,老舊小區(歷史街區)改造,多個城市有機更新項目落地……古城9.09平方公裡土地上,巨變已生。

機制健全

兩年來,紹興古城保護的“四梁八柱”日益堅實而牢固。

一部法規、一個機構、一項基金、一張清單的“四個一”體系,是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活力得以釋放的關鍵和保証。

為讓古城保護利用工作更加高效,與《條例》一同誕生的還有一個全新的部門——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公室。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名城辦專門承擔古城保護利用重大政策措施研究、規劃編制協調、監督資金使用等職能。這也成為紹興古城保護歷史上,通過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統籌相關部門、打通體制壁壘的創新之舉。

創新,是為了應對挑戰。如何用好現有資源為古城保護提供財力支持,如何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入駐古城,考驗著政府的智慧、能力和擔當。

“古城保護的投入很大,資金缺口不小。”市財政局局長呂丙坦言,在古城保護上,國家層面的支出補貼較少,財政壓力主要落在地方政府肩上。為了解決資金問題,紹興市專門建立了古城保護利用基金,每年從土地出讓金中,按比例提取一定金額納入基金。兩年來,累計安排資金17億余元,但遠遠不夠。

通過開發項目方式吸納社會投入,是紹興積極探索的一種模式。如由政府平台投資,后期交由社會進行市場化運作,然后每年返還給政府一定回報。對政府來說,這是一種長期的收益﹔對企業來說,則可以更加靈活地操作運營。再比如,把一片區域的改造整體打包給產業運營公司,向企業出讓土地的同時,也要求企業同步把古城保護利用的項目運作起來。

靈活的運作體制,激活了古城保護利用一池春水。市財政局經濟建設處副處長葉俊杰對此深有感觸:“2020年起,紹興將政府投資項目‘封閉運行’機制創新應用於古城項目群建設,將‘生財聚財’與古城保護利用有機結合,全面提升古城價值。為未來5年總投資341億元的50個古城項目落實了資金來源。”此外,市政府還進一步確定古城項目群資金平衡方案,通過資產注入、土地資源平衡、平台公司融資等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古城保護利用項目的實施。

解決了“錢從哪裡來”的問題,古城項目群建設勢如破竹、動作頻頻。圍繞“一城一橋三故裡”總體布局,66個清單項目先后推進,包括蕺山、府山、塔山周邊高樓拆除,魯迅故裡、書聖故裡、陽明故裡片區和台門裡弄等市民高關注度區塊的提檔更新,老市政府辦公大樓等國有性質房產的騰空盤活等。從風貌、特色到功能、內涵,古城每一天都在“變”。住在古城裡的百姓直呼:“城內土地寸土寸金,一下子改造、騰出這麼多空間,以前想都不敢想!”

面向全國求取真經,2019年10月,紹興古城保護利用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吸收了45位省內外、各層次、各專業專家進入專家名錄庫。他們充分發揮智庫作用,確定了8個古城保護利用研究課題並展開調研,為古城各類決策實施和項目推進,提供高質量專業化的參謀。《條例》實施以來,民間力量成為古城保護利用的強有力補充。古城內府山街道、塔山街道21個社區(村)全域動員,常態化開展古街巷清潔、古城保護宣傳等志願服務,市民對古城保護性開發項目的實施更理解、更配合了,古城保護利用上升為“城市意志”。

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各方支持、全民參與,《條例》統領下,紹興古城保護利用的機制日臻完善,為古城復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理念提升

2020年12月9日上午8時許,幾台小型挖機被運至高約35米的原稅務大樓8樓頂層。伴著機器轟鳴,位於古城北入口的原紹興市城管大樓和稅務大樓正式啟動拆除。拆除后,這裡將用於建設古城北入口二期項目。這是繼紹興大廈、震元堂之后,古城范圍內拆除的第三批高樓。

當“天際線”高度的比拼還在成為城市競爭的重要指標時,紹興卻反其道而行之,自降“身高”。如此大力度地跟高樓“過不去”,到底想干什麼?

越文化研究專家、《紹興市志》總纂任桂全曾做過紹興城市文化遺產研究,他認為,古城內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河網縱橫,“顯山露水”是紹興古城有別於其他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但古城內過高的現代建筑卻擋住了這些重要的“外形”。“‘削樓’是為了在城市發展與古城保護的平衡上,讓千年古城真正‘顯山露水’。”

2019年4月,12層高的震元堂大樓拆除,在其旁邊改建震元堂。這不僅是給軌道交通1號線建設讓路,緩解城區交通壓力,更是為了展現百年老店的歷史風貌,使之與古城環境更好融合。

2020年4月,海港大酒店開拆。如今這幢小高層建筑已被夷為平地,其旁邊的塔山展露芳容,為文化廣場拓展騰出空間。

同年8月,高120米左右的王朝大酒店列入征收拆遷范圍,即將啟動拆除。“拆除后,整個書聖故裡可以一覽無余地‘露’出來,解決了景區多年‘打不開門、迎不進客’的煩惱。”紹興市書聖故裡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峰說。

除了直接拆除,還有高層建筑降層。紹興率先將原市政府一幢10層、一幢12層大樓降到5層以下,改造成了“紹興名人館”“氣象博物館”“紹興清廉館”。一方面可以配合打造紹興老城區美麗的天際線,讓府山露出來,另一方面也有利於紹興打造“博物館之城”。

紹興“削樓”的底氣,來自對保護和發展之間關系更深刻的認識。“古城內行政、金融商業等功能疏解的同時,鏡湖新區也正在做好這些要素的承接。”市委書記馬衛光多次提出,在保護古城的同時,著力發展新城,唱好“雙城計”,堅持文商旅一體化發展。這樣既保護了古城,也為新城厚植了文化底蘊。如此一來,發展和保護不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讓城市增值的“兩條腿”。

古城內八大歷史街區,目前居住著2萬多老百姓。如何在保護古城的同時,做好配套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提升,讓仍然生活其中的居民日常需求得到滿足?這道關於古城“面子”和“裡子”的考題,是紹興尋找的另一個平衡點。

周鳳英在青藤社區老台門裡生活了30多年,眼下青藤書屋周邊綜合保護項目正在加緊推進,“一直以來,我們洗澡、上廁所都不方便,天天要去倒馬桶,天天盼著能改善。”周鳳英充滿期待地說。

“古城離不開人,古城保護不僅僅是建筑形態的保護,更應該‘活化’古城。”提起古城保護,負責青藤書屋區塊項目的市文化旅游集團工作人員李駿有自己的思考。“老建筑經過防虫防腐處理以后,還是會有老東西用進去,不然再怎麼修也不像。針對台門污水管網鋪設難的問題,我們通過加大設備投入,將為每戶居民安裝採用新技術的坐便器,明年上半年可以徹底告別倒馬桶歷史。”

向外疏解非古城功能,向內努力提高古城的宜居適配度,一退一進之間,彰顯著紹興古城保護理念的全新突破。

路徑清晰

如今,紹興這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正煥發出越來越迷人的風採。

秘訣就在於一個“連”字。作為古城八大歷史街區中最早保護開發的項目,每天,魯迅故裡都會迎來近萬名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處在景區最核心、最醒目位置的魯迅博物館幾乎是每位游客的第一個打卡點。而就在《條例》實施后不久,這裡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拆圍牆”改革。

“我們把魯迅博物館的東牆打開,做了個取水景觀,再結合一些魯迅的文化元素,整個紀念館在這條街上的辨識度明顯增加,與周邊景點進一步連接成片。”紹興魯迅紀念館講解員趙珊珊說,“連”字訣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加法效應”:開放圍牆的第一個月,魯迅博物館的游客量就激增三倍,徹底扭轉了之前游客普遍反映的“找不到景點”的尷尬。

與此同時,在古城內,更多本不該有的圍牆和小徑正在被有序打開、打通。根據《條例》,紹興將以申遺的標准來開發利用古城,把古城打造成為一個開放式大景區,將魯迅故裡、書聖故裡、陽明故裡、越子城、八字橋等八大歷史文化街區串珠成鏈,加快恢復古城“沒有圍牆的博物館”這一歷史風貌。

目前,“連片”已進入實質性階段,陽明故裡改擴建、蔡元培故居改擴建等項目皆已開工建設。尤其是青藤書屋周邊綜合保護項目,把附近的3個台門納入其中,將一個廢棄廠房拆除,設計成徐渭藝術館、青藤文化廣場等一系列配套項目。同時,青藤書屋也不再局限於文旅資源,與塔山和紹興銀泰城連成一片,成為紹興文商旅融合的標杆項目和古城文化休閑地標。

“毛細血管”逐漸被打通,提升業態成為當務之急。和多數古城區聚焦“保護”不同,紹興的《條例》中增加了“利用”二字,這也是“紹興模式”的獨特之處。因為“隻有充滿活力的利用,才能真正讓古城充滿生命力”。把古城打造成長三角“最不易被模仿”的具有核心競爭力和不可復制的文旅大品牌,這是紹興古城走向未來的雄心和目標。

借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兩年來,紹興古城在文商旅一體化融合方面的發展邏輯已經基本形成:以古城為基點,以文創為抓手,實現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整體性拓展,真正讓文化資源的厚度轉化成產業的高度,為古城文化大品牌的打造不斷注入新的內容。不管是總投資達60億元的文旅旗艦“陽明故裡”,還是以沉浸式文化體驗為主的商貿綜合體“風越裡”,都是紹興文商旅融合發展的經典案例。一部紹興傳統文化創造性探索轉化的大戲已然拉開帷幕。

“以文創文旅為業態的年輕時尚集聚地”,是紹興古城保護利用的目標之一。但古城之古,是優勢,也是劣勢。優勢在於古典美的不可復制性,劣勢則在於現代感的難以代入。要實現目標靠什麼?

“‘通關秘籍’就在於‘有活力’三個字,年輕人在哪裡,我們要吸引的目標就在哪裡。”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何俊杰說,對比成都、西安、上海、杭州,同為歷史文化名城,這些城市對年輕人所散發出的吸引力、向心力,已成為一種現象。“越是‘老’‘舊’,就越應該迎合‘青’‘新’。隻有主動擁抱互聯網、擁抱新科技,包裝古城、營銷古城IP,才能讓年輕人為古城所吸引。”

千年歷史悠悠長,今日古城正重光。歷史饋贈我們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當代紹興人也一定會使她煥發更加迷人的光彩,回饋歷史一個宜居之城、文化之城、活力之城!

(責編:康夢琦、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