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古城多街巷(我與一座城)

嚴國慶

2021年01月06日11: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與三五好友燈下茶聚,地點在八字橋邊上。這裡街隨河走、河隨街流,流動著古運河的文明,特別適合走一走,坐一坐,停下來,想想事兒。我從茶聚中抽身,順河沿街行走,偶能聽見岸邊屋子裡的聲音,時輕時重:或是孩子一聲喚媽的依戀,或是老人清清嗓門、唱一段紹劇的痛快淋漓。窗裡透出的燈影各式各樣,映在河面上,像水彩的寫意。

紹興古城多街巷。走在街上,隨意拐個彎,就會進入別的巷弄。街巷裡藏著許多故事。我總喜歡在筆記裡稱這座城為街巷之城。回想起來,我與那些街巷還有一段親密的接觸。很久以前,我與妻子的婚房,就在一處古街上。多年后,這條街恢復舊稱“倉橋直街”。街上,有前人留下的很多河埠、台門。早晚時分,傳來小船的槳聲。開窗去看,戴氈帽的老伯總要向著我抖抖竹籃,意思是說:你看,多好的活魚鮮蝦……水邊台門煙火足,誰家做霉干菜蒸肉,味道都聞得著。后來不久,舊城改造、污水處理一步步規范起來,古城裡的水質就更好了,到了新世紀初時,倉橋直街歷史街區還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

時間在走,人的思想也在向前走。這座城市裡,更多的人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參與城市化,踐行建設與保護之間的平衡。人們希望,既保護傳統,又改善環境﹔既發展旅游,又方便生活。八字橋直街、倉橋直街,還有西小路、書聖故裡等一批街巷,被列為“歷史保護街區”……古城保護也有了地方性法規。

孩子出生那年,我從倉橋直街搬走,住到了城市南邊。這一別,就是二十六七年。但很多年了,隻要到城北辦事,時間夠用,我都會很自然地拐進那條街去看一看。有空的時候,我還會與家人或朋友一道,到街巷去散散步,體驗一番。老街上,藝術空間和生活場所多了起來,可以欣賞游覽,也可以吃喝住宿,當然還可以什麼都不做地走過。街巷裡飄動的聲音,已不是隻有紹興方言、普通話,還有其他方言,甚至是其他國家的語言……

新的面孔也越發地多了起來,豐富著這座古老的城市。我就認識一位來自陝西的陳先生,他慕名來到紹興,先干保安,后為企業寫稿編刊。他還在八字橋直街的一間房裡,一邊寫作,一邊為家鄉的特產吆喝。一到秋冬季節,紅紅的蘋果、柿子、柿子餅,讓他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店、抖音號人氣滿滿。在紹興,他成了一位詩人,也成了家鄉的代言人。來到異鄉的這些家鄉農特產品,既傳遞著豐收甜蜜,又彰顯著紹興的厚重溫暖。這也讓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所生活的這座城市老而彌新,它是內斂的,也是開放的,實在是可愛得很。

忽然又想起一件事來。少年時,幾次跟隨在城裡工作的父親進城拍照,照相館師傅拉出的背景布上,大多是一條兩旁都有房屋的街道。那時候不管寬窄,都叫“大街”。鏡頭裡,我“跑”進了大街,而且還與大街一起被拍進了相片裡。那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這一幕,是城市給我的最初印象。成年之后,我考入父親所在的地質單位,走進了“相片裡的城市”。如今已近四十年。四十年來,城市、街巷與我,都在一天天發生著變化。現在拍照,早已不需要背景布﹔可以作為攝影背景的,已有了無限多的選項——站在碧綠的環城河畔拍照,仰望越來越純淨的藍天拍照,佇立於標志性的廣場場館前拍照,靠近王羲之、王陽明等名人雕塑拍照……這些現實生活中的背景,已保存在我一年年的相冊裡﹔打開來一頁頁翻看,那裡面記錄著這座城市和我的變化與發展。一邊是老街,一邊是燈火繁華的商貿綜合體﹔一邊是古巷,一邊是綠意盎然的居民住宅區﹔一邊是街巷,一邊是正在施工延展的地鐵線……所有這一切,成為我每一天工作和生活的動人背景,其間的感受不時從我的筆端涌出、落於紙上……

今夜此時,鏡頭裡寫滿古橋老街的雄健和慈祥。身處街巷之城,已然物我相融——今天的大時代,就是我們共同的背景!

《人民日報》(2021年01月06日20版)

(責編:金忠耀、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