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掌上辦” 服務“不打烊”

全國法院推進一站式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

人民日報記者 徐雋

2021年01月12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訴訟“掌上辦” 服務“不打烊”

“被告在外省,原告在自己家門口的法院就可以辦理立案,不用跑到外省去,省時省力。”記者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中級人民法院看到,當事人劉女士用不到20分鐘的時間便完成立案。

據了解,遍布全國的跨域立案服務著眼於解決異地訴訟難,讓當事人在全國任何一家中級和基層法院都能享受與管轄法院同品質的立案服務。

2019年起,全國法院深入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讓當事人打官司、解糾紛更加便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基不斷夯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推動訴訟服務模式轉型升級

“加快推進跨域立案訴訟服務改革,推動訴訟事項跨區域遠程辦理、跨層級聯動辦理,解決好異地訴訟難等問題。”“要深化訴訟制度改革,推進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司法體制機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

2019年6月,全國高級法院院長座談會在江西南昌召開,專題研究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進人民法院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工作。同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建設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的意見》發布,規劃一站式建設總框架、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鏈。全國3500余家法院迅速行動,將其作為“一把手”工程,推動“一站式”建設不斷深化。

走進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寬敞明亮的大廳裡,休息椅、飲水機、ATM機等各種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當事人拿出手機掃碼,提交材料。

在“雲端”,當事人登錄“中國移動微法院”,可以立案、查詢、閱卷,實現訴訟事務“家裡辦”“掌上辦”“隨時辦”。

在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移動背包科技法庭等送上門的司法服務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打官司。

全國法院均開通12368訴訟服務熱線,全面開通網上立案功能,98%以上法院建立信息化訴訟服務大廳,“廳、網、線、巡”立體化訴訟渠道推動實現一站通辦、一網通辦、一號通辦、一次通辦。

2020年2月3日至7月3日,全國法院網上立案280萬件、網上開庭44萬次、網上調解129萬件,保障了疫情期間“審判執行不停擺、公平正義不止步”。

“最高法將繼續推動訴訟服務模式轉型升級,將線下服務項目全部集成到線上,做到群眾線下能解決的訴求線上都能解決。努力實現法院提供訴訟服務全天候‘不打烊’,群眾辦理訴訟事務全流程‘零跑腿’。”最高法立案庭庭長錢曉晨說。

關口前移創新訴前解紛機制

在浙江寧波市鎮海區,“老王幫幫團”“謝謝儂”等調解志願者組織在法官的組織下,積極開展矛盾糾紛調解,夯實“調解為主、訴訟斷后”的解紛模式。一次次握手言和,源自“楓橋經驗”的創新實踐,源自訴源治理的巨大能量。

“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人民法院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充分發揮調解平台在線化解糾紛功能,加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加強與証監會、工商聯、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等“總對總”訴調對接。全國3487家法院運行調解平台,近7000個“調解工作室”、3481個“在線調解室”,每年化解矛盾糾紛數百萬件。

近年來,最高法下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委派調解機制的指導意見》,滿足人民群眾多元、高效、便捷的解紛需求﹔下發《關於在部分地區開展勞動爭議多元化解試點工作的意見》,為更專業高效化解勞動爭議提供指導。

前移解紛關口,延伸服務觸角,下沉力量資源,讓大量糾紛止於未發、化於萌芽。

浙江全省法院成建制入駐矛盾調解中心,2020年訴前化解糾紛同比持續上升,收案數連續兩年大幅下降。

四川法院設立875個訴訟服務站、2616個訴訟服務點,將快捷高效的糾紛解決機制延伸到網格化轄區的“神經末梢”。

新疆法院建立106個“楓橋式”法庭、1496個法官工作站、152個駐村工作隊,打造“庭、站、點、員”四位一體社會治理平台。

河南法院“封調禹順”機制、甘肅法院“民事直說”平台、陝西法院“五鏈共治、法在基層”……一個個訴源治理品牌把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效能拓展到大江南北、千家萬戶。據統計,2020年,全國法院訴前調解成功案件近400萬件,增幅超過190%,大量糾紛在訴前快速化解,一審民商事案件量實現穩步下降。

形成一站式多元解紛新格局

一組數據,最能說明“一站式”建設對矛盾糾紛快速解決的作用:全國法院速裁快審案件679.51萬件,平均審理期限36天,民商事案件在訴訟服務中心實現一站式解決的比例達到80%,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台的調解組織達4萬個。

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制定《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方案》《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指導15個省份20個城市試點工作有序推開。

許多地方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搭建了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物業糾紛等類型多樣的調解工作室,引入人民調解員、行業組織人員等參與調解,提供多形式、高效率、低成本的糾紛解決方案,大量糾紛通過調解、和解的方式在訴訟服務中心得到解決。通過“分調裁審”機制改革,全面開展繁簡分流和速裁快審工作,各地法院正在實現“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審結合、快速解紛”,推進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形成少數法官在前端辦理多數簡單案件的格局。

北京法院將調解員編入速裁團隊,通過“多元調解+速裁”解決糾紛超過同期民事結案量的65%。

河南全省設立574個速裁快審團隊,開展“門診式”審判,速裁快審案件平均審理時間39.09天,與一審民商事案件平均審理時間相比縮短17.7天。

雲南法院設立676個第三方工作室,一半以上的案件在訴訟服務中心通過調解速裁快審方式解決。

“突出一站、集約、集成、在線、融合五個關鍵,全面提升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效能,加快形成符合中國國情、滿足人民期待、體現司法規律、引領時代潮流的中國特色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模式。”錢曉晨說。

《 人民日報》( 2021年01月12日 第 07 版)

(責編:康夢琦、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