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出新安(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人民日報記者 游儀、方敏

2021年01月13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一江碧水出新安(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核心閱讀

跨區域河流如何實現協同治理?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工作自2012年實施以來,以經濟手段調動各方生態保護積極性,激勵上下游協同治理水污染、共同守護生態環境。試點以來,新安江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干淨水,從新安江探索出的合作路徑,正擴展到更廣闊和更綜合的生態領域。

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

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為杭州的重要水源地千島湖提供了60%以上的入湖水量。2012年,財政部、原環保部等有關部委在新安江流域啟動實施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設置補償基金每年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3億元、皖浙兩省各出資1億元。如果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准,浙江就撥付給安徽1億元,否則相反。

試點以來,流域總體水質為優並穩定向好,跨省界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干淨水,千島湖水質實現同步改善。新安江流域濕地保護率達62.8%,黃山市地表水水質達標率、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的背后,上下游地區為保護水質和生態環境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推行網箱退養,發展綠色生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黃山市徽州區石川村靠近豐樂湖,村民多是漁民。王順喜曾是石川村村主任,剛上任不久,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啟動,第一步就是網箱退養。那時,王順喜所在的村民組50多戶人家中,網箱養魚的有32戶。

網箱養殖,對水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為保護水生態,拆除網箱,勢在必行。

“拆了網箱,我們怎麼生活?”一些村民不同意,這可難壞了王順喜。他一邊了解村民意見,一邊了解相關政策,往返於村子和鎮政府之間多次,挨家挨戶做工作,村民們終於全部接受了補償方案:網箱按面積補償,各種魚按一定價格回收。

補償網箱退養的資金,來自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這筆資金,也成為許多村民的轉產啟動資金。

拿到自己家網箱退養補償的6萬多元,王順喜盤算:不如辦個農家樂,補償金剛好用來裝修。如今,豐樂湖畔的兩層小樓房裡,王順喜一家的農家樂辦得紅紅火火。清澈干淨的河水,原汁原味的農家菜,吸引了不少游客。“現在年收入達到了二三十萬元,是以前網箱養魚的20多倍。”他說。

為幫助漁民“退得下,穩得住”,當地還組織了油茶、香榧、茶葉、中藥材等種植技能培訓,引導農戶轉換產業。

除了轉產,傳統產業也在探索綠色轉型。

黃山盛產茶葉。山裡人家,房前屋后,總有幾株茶樹。漫山遍野的茶園,郁郁蔥蔥。

程智成今年52歲了,從打理自家的六七畝茶園,到負責一個1200多畝生態茶園,他和茶葉打了半輩子交道。老程說:“去年我們進行了新嘗試,用上可粘虫黃板!黏性強,效果好,最重要的是環保。”

黃山的茶園大部分在新安江流域內。過去有的茶園使用化學農藥,藥效雖好,但農殘超標。“雨水會夾帶著農藥往新安江裡流,給水質造成影響。”程智成表示,他打理的這片生態茶園,現在使用生物農藥、太陽能殺虫燈、粘虫黃板等,從源頭上保護好新安江。

持續改善水質,樹立環保意識

產業轉型,是生態保護的第一步。要保持水生態,清理環境垃圾也是關鍵一環。

江水中,一艘小船格外引人注目。3米多的長杆,細密的網兜,長杆主人站在船上用力一伸,網兜准確罩住了漂浮物。拉上來一倒,網住的有時是生活垃圾,有時是水草。這樣的動作,一天要重復成百上千次。這就是新安江河面打撈人員錢洪福的日常。

作為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的關鍵一環,黃山市政府通過招標,將河面打撈和垃圾轉運工作交給中環潔環境有限公司負責。支付給中環潔公司的錢,除區縣自行付費外,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資金也給予了補助。

錢洪福已從事河面打撈工作7年。談起7年來新安江水質的變化,他感觸很深。“以前我最怕下雨。一下雨,就漲水,河面上塑料袋、玻璃瓶,各種生活垃圾漂得到處都是。現在垃圾一年比一年少,撈上來的多是水草和枝葉。”

及時、全面地打撈河面垃圾隻能治標,要想徹底改善新安江水質,還得從思想抓起。為了樹立流域居民的環保意識,生態美超市應運而生。

這天剛一大早,徽州區潛口村村民孫玉仙便拎著兩個大袋子往村裡趕,時不時還望向路邊的綠化帶。原來,村裡開了個進行垃圾回收的生態美超市,鼓勵村民拿著礦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來這兌換食鹽、肥皂等生活日用品。

“這是個好事兒!”孫玉仙興奮地說道。她是生態美超市的常客,一年兌換了40多次垃圾,被評為全鎮“生態之星”。出門散步時,她都拎著塑料袋,走在路上看到垃圾就習慣性地撿起來放進塑料袋裡。村子裡,家家戶戶也都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如今,平均每個生態美超市收集垃圾的效率相當於3名農村保潔員。

守護綠色源頭,拓展合作空間

一大早,黃山市環境監測站的3名工作人員匆匆往街口斷面趕。街口斷面,也是皖浙兩省的跨界斷面。從監測站出發,70多公裡路程,幾乎都是山路,幾百個彎道,開車花了兩個多小時。

第二天,監測站的工作人員舒了一口氣:數據穩定,接近Ⅰ類水標准!這樣的結果,掃去了奔波的辛勞,也不枉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以來多年的努力。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浙皖兩省推進合作,創新開展了上下游聯合水質監測、聯合垃圾打撈、聯合執法應急等跨區域聯動機制,有力促進了兩地的治水合作。按照街口斷面水質監測情況,根據第三輪協議,浙江省2019年先行撥付安徽省1億元,並與安徽省進一步加強協商對接,謀劃第四輪協議合作和考核內容。在貨幣補償的基礎上,還探索多元化的補償方式,推進杭州市與黃山市加強合作。

黃山市也持續深化與杭州市多層面的合作,推動生態環境共治、交通互聯互通、旅游深度合作、產業聯動協作等領域協同發展,與杭州市共同開展黃杭綠色產業帶等課題研究,推進區域協調一體化發展。杭黃綠色產業園、杭衢黃旅游線、杭臨績高鐵等項目同時在加快落地。

從新安江探索出的合作路徑,正擴展到更廣闊和更綜合的生態領域。浙江省內已有35對38個縣(市、區)簽訂了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安徽簽訂跨界水域聯防聯控協議29份,其中與蘇浙簽訂12份。

“新安江實踐”還在森林、濕地、耕地、空氣等領域推廣。安徽依據各市PM2.5和PM10平均濃度季度同比變化情況實施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2019年,安徽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16%,淮南等三市生態賠付343.5萬元,其余13市獲得補償2000多萬元。

在其他省份,粵桂九洲江、閩粵汀江—韓江、贛粵東江等多個跨省份流域也建立起生態補償機制。地表水一度降至劣Ⅴ類的九洲江,2015年建立跨地區生態補償試點,如今九洲江跨省區考核斷面水質年均值達到地表水Ⅲ類標准。

清淨澄澈的新安江,展現著上下游協作保護生態的成果,也承載著未來跨省份合作、共同呵護江河流域生態的更多可能。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3日 第 07 版)

(責編:康夢琦、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