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小小草莓鋪就“共富路”

沙地結出“致富果” 農戶收入上漲300%

史俊杰、喻萍萍、王浩盛
2022年01月12日08:34 | 來源:杭州日報
小字號

  “網商路網易園區,200斤﹔永金路北干一苑,30斤……”早上10點,諶偉一邊嘴裡念叨著,一邊滑動手機屏幕,規劃好路線,新的一天送貨之旅開始了。

  又是一年一度草莓季。過去這一個多月裡,他一個人開著貨車,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賣出了上萬斤“沙地草莓”。

  諶偉以前在城西做過“程序猿”,眼看種草莓收益越來越好,他也卷起袖子辭職回了江東。像這樣的“莓農”,在杭州錢塘區河庄街道新江村還有41戶。

  要知道,2022年也是新江村在沙地上種出草莓的第14個年頭,“老實講,我們必須感謝小小的草莓,讓村裡農戶的人均收入從1.6萬元增長到了現在的4.7萬元,漲幅近300%,生活條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新江村黨支部書記王伯祥感慨道。

  從三個“臭皮匠”到一群“莓農”

  一顆小小草莓讓整個村子都嘗到了甜頭

  新江村不大,村域面積不到2平方公裡,總人口2300余人——和周邊的其他村落一樣,地處錢塘江南岸的新江村也屬於典型的圍墾地區,傳承著沙地人勤勞務實、拼搏創業的奮斗精神。

  “最早的一批居民來這裡生活的時候,因為土壤原因,這裡水稻種下去收不起來,大家吃飯都成問題。”王伯祥介紹。

  面對這樣一塊顆粒無收的鹽鹼地,新江村的農戶們卻並沒有垂頭喪氣——灌水沖洗、深耕土地、土壤改良,在他們持之以恆的努力下,沙地土壤慢慢“熟化”,逐漸恢復了活力。

  正是這片質地疏鬆、顆粒粗糙,卻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的沙地,又給新江村帶來了新的可能——草莓,就是在這個時候“低調”登場的。

  周金棠、宋豐平、孫建江這三位村民,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不過,那時他們三戶加起來的草莓種植面積總共不到10畝。“種草莓大家都沒學過,我是江對岸下沙姐夫那裡學來的,種子、種植技術都是他教我的。”周金棠回憶說。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雖然種植面積不大,但是新江村有史以來的第一撥草莓十分“爭氣”,收益也比較可觀。2008年,打新江村的第一顆草莓成熟開始,三家的草莓田邊就自發地來了很多“觀眾”,到第二年,草莓的種植版圖像漣漪一樣在沙地擴散。“為什麼要這樣種”“什麼時候要施肥”……就在這樣你問我答的氛圍中,第二批的新江“莓農”誕生了。

  和第一批投石問路的“莓農”不同,這一批的種植戶本身就是村裡的種植大戶,他們的起點更高、魄力更大。

  榜樣效應一旦發酵,結果往往令人吃驚。近年來,新江村的草莓種植面積逐年增加:2019年,200余畝﹔2020年,380余畝﹔2021年,更是猛增到600余畝,“草莓經濟”總規模達2500余萬元。

  從種植零散化到草莓品牌化

  村企聯動擦亮沙地草莓“金名片”

  新江“莓農”的共富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草莓抗病害能力弱,不耐運輸、不易儲存,稍微不留神就會爛掉,這就需要我們要在品種選擇、種植技術、運輸、儲存等方面動足腦筋。”諶偉說。

  “草莓賽道”的競爭,也讓大家完全停不下來。身處競爭激烈的市場,新江草莓又將如何打響自己的品牌?開拓發展新模式,著眼長遠的布局必不可少。2021年年初,在河庄街道的牽頭下,新江村與周圍5個區域相近、產業相關、人文相親、村情相仿的村一起,共同成立了“田城匯”鄉村振興黨建聯盟品牌。

  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理念,“田城匯”品牌把6個村劃分為智慧漫居、田園品鮮、錢塘耕韻、圍墾聽潮4大板塊,同時開發了一條集觀光農業、游憩休閑、健康養生、農耕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新江村的草莓基地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草莓的“技術攻關”,更依賴專業機構。為此,新江村與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積極開展草莓種植合作,提供15畝大棚作為草莓研發基地,由浙江省農科院為村裡現有的“章姬”“越秀白雪公主”等十多個草莓品種提供培育和種植技術,在草莓育苗體系、草莓新品種選育試驗推廣、草莓主要病害鑒定防控等方面開展技術創新攻關。

  就在上個月,新江“莓農”們又收到了一條好消息:新江村與某水果銷售商簽訂購銷意向合同,在合作期間,該銷售商將主要負責種苗的選擇、產品包裝、品牌營銷、農旅體驗等﹔新江村負責土地供給,合作社草莓基地的生產與管理工作,雙方將在基礎設施改造、草莓主要病害鑒定防控、品牌運作等方面通力合作,擦亮新江草莓這塊“金名片”。

  “這些措施,都提高了我們草莓種植戶的信心,激勵我們種出更好的草莓。”諶偉說。

  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2021年,新江村新引進草莓種植戶種植面積達到120多畝,老種植戶擴大的面積達到100多畝,兩項數據均創歷年新高。

  打造錢塘草莓“第一村”——帶著這樣的願景,新江村的“莓”好生活越來越近。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