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溫州龍港深挖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陳圓圓、陳偉
2023年08月07日13:39 | 來源:龍港新聞客戶端
小字號

在抗倭古城的歷史裡激發文化發展的活力,在鄉村書局的書香裡“閱”見居民的鄉土鄉愁,在霓虹閃耀的市集裡感受文化夜生活的潮流氣息……這裡便是溫州龍港。

龍港草坪音樂節。龍港市委宣傳統戰部供圖

閑暇時,走進這座浙江最“年輕”的城市東部,卻沒有因“年輕”而缺少那一份年歲積累帶來的厚重文化底蘊體驗,反而加深了對這片土地千年歷史文化連綿不斷的深切記憶。撤鎮設市短短4年,這座新興城市以改革之城名揚四海的同時,何以定格歷史記憶、挖掘文化富礦?從龍港東部未來鄉村示范帶建設中講述的文化故事可見一斑。

龍港東部未來鄉村示范帶建設以“一村一品”“一戶一景”“一景一故事”為主線,聚焦漁港小村、方城浦社區、三園社區、九龍河社區、林家院社區、華中社區等區域打造特色亮點,截至目前已成功打造出抗倭文化、漁村文化、海運文化、市集文化等多張“金名片”。

尋根——挖掘文化符號

“千年方城浦,抗倭古寨城”,這個方城古寨(明舥艚巡檢司)就位於龍港市的方城浦社區,是明代浙東南沿海抗倭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先人胼手胝足修筑的建筑,經受住了600余年歷史風雲和自然風雨的侵蝕,如今仍然能看到古城牆的遺存以及舥艚巡檢司遺址。遺址北面臨水建有一井一橋,成了附近居民休憩乘涼的好去處。

方城浦社區也是龍港東部未來鄉村示范帶打造的重要節點之一。近日,施工工作人員正在對這個抗倭古村落進行改造施工,包括沿街建筑立面改造提升以及附屬照明、水、電、通信等配套設施建設。“之前我們社區隻能看見一點點古城牆、古井和古橋的殘骸,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社區曾經是個抗倭古村落,現在施工隊伍每天在這裡改造一點,估計很快能復原呈現原來的抗倭古寨城樣貌。”龍港市方城浦社區居民王偉燕對施工工程帶來的變化很是期待。

方城浦社區抗倭古寨改造提升項目施工現場。陳圓圓攝

在方城浦社區抗倭古寨城項目施工現場,用石頭堆砌的古城牆造型已經施工完成,城牆內建筑倭寇圖譜牆繪形象生動,抗倭小寨、抗倭箭樓等配套項目初具雛形。“我們社區抗倭古寨遺址原來隻有一個東城門,我們特地請來溫州文史專家進行考古求証后,恢復了西城門和南城門,讓這段歷史在物理空間上呈現得更加完整。”龍港市方城浦社區黨委書記、主任陳賢信介紹。

以古村落保護與開發建設為核心,方城浦社區已從歷史文化資源向文旅資源轉化的方向進行規劃建設。陳賢信介紹,方城浦社區鄉村建設起步晚、基礎設施及產業發展薄弱,撤鎮設市以來社區便確定了以抗倭文化為主線的文旅發展思路,打造了古街區景觀提升、濱水公園、龍舟基地、沿河生態步道、生態蓮子種植園等一批農文旅項目,在龍港東部未來鄉村示范帶建設推進下,社區還打算繼續打造歷史文化研學基地及民宿集群,並結合假日、節日開展特色集市、古井品茗、荷塘漁耕、金巴河泛舟等文旅項目,深挖社區歷史文化、整合集體資源,目前方城浦社區文旅產業IP雛形已基本形成。

鑄魂——打造精神家園

與方城浦社區一樣,一個個生動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故事正在龍港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並隨著東部片區未來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串點成線變得愈發生動。龍港在深挖文化資源的同時,也正通過文化陣地和文化服務的功能拓展,打造居民家門口的“精神家園”。

舥艚乾頭的空箋書局,這個由二層漁村石頭房藝術改造而來的四合庭院,書香味、泥土味與藝術味融為一體,多業態的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當地具有影響力的人文地標。正如該書屋的運營負責人呂芙蓉介紹,“空,就是空白﹔箋,是信紙。空白的信紙,一個可以讓人放空的地方”,空箋書局滋養著當地居民並不斷吸引著來鄉村尋找“詩和遠方”的游客,讓“流量”變成了“留量”。

在龍港東部片區未來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中,龍港正以農家書局等多樣文化陣地,在滿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正在通過文化服務的功能拓展,為地方帶來改變。示范帶沿線的九龍河社區思源書局,以江南水韻建筑風格彰顯鄉土特色、賦彩文化生活﹔蘆浦第一社區聯合黨委鑒后西社區文化禮堂提升為文藝之家,文聯的藝術家們長期入駐開展文藝創作﹔三園社區“又見”市集,植入非遺、音樂、露營等多樣業態串聯夜生活潮流氣息﹔新城區域集成龍港青年坐標“月湖青年城市營地”“翠湖青年理想國大草地”“方城浦青年活態坊”等,打造屬於龍港的青年城市IP和超級文化空間……

龍港市集。龍港市委宣傳統戰部供圖

依托這些文化陣地,龍港東部未來鄉村示范帶正著力為市民提供出門步行15分鐘即可達到的便捷文化服務,目前龍港全市還聯動文聯各協會、鄉村藝術團、文化志願者等隊伍常態化組織舉辦“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文化活動。“接下去我們還將聯合視頻平台,組織文旅大咖、網紅主播打卡東部未來鄉村示范帶,打造可游、可研、可看的綜合型鄉村旅游線路。”龍港市委宣傳統戰部負責人表示。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