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留學生走進杭州西溪濕地探尋人文風採

周子青、李丹芳、張聰聰
2023年10月23日16:40 | 來源:潮新聞
小字號

“雖無弱水三千裡,不是仙人不到來。”杭州西溪濕地,是國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這裡自然生態、歷史文脈、民俗風情交合演替,隻一眼,就讓人回味無窮。日前,34名來自杭師大國際教育學院泰國短期團組“漢語文化體驗營”的留學生,跟隨著西溪濕地團員與帶隊老師的腳步,開啟了一場領略濕地魅力、探尋人文風採的體驗之旅。

體驗濕地游船。

乘坐濕地游船。馬禎俊攝

碧波蕩漾、綠草如茵的西溪,一半以上的面積為水域,因此,船成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周家村碼頭,留學生們坐上畫舫沿著密布的河網穿梭前行,游船沿線草木和諧、野趣盎然,時不時鑽出水面的小䴙䴘讓留學生們發出陣陣驚呼,所見的滿眼綠意讓留學生們深刻領略到了“一曲溪流一曲煙”的意境。

下了船,便來到了深潭口。這裡是西溪濕地每年端午節龍舟賽的主要區域。一棵長得像佛手一樣的百年老樟樹在潭口靜靜守望著,為遠道而來的留學生們勾勒出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畫卷。

沿著綠樹掩映的石板路緩緩漫步河渚街上,制作西溪特色商品的七店八鋪林立其間。留學生們饒有興趣地穿梭在店鋪裡,不時舉起手機拍攝。來到白牆前,講解員為留學生們講起了牆面上“留下”二字的典故,沿途的所聽所見所感讓“西溪且留下”這一感受穿越時間與國界,讓學生們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西溪,是杭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至今仍保留著眾多的民俗文化遺跡。在杭州市金牌講解員呂金泉的帶領下,留學生們兵分兩路,先后走進龍舟陳列館、糕點文化體驗館和水滸文化展示館,動手體驗非遺技藝,深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龍舟陳列館裡,留學生們學習了解了西溪龍舟的多樣形式與劃法,也對“不賽速度賽表演”的當地傳統民俗“龍舟勝會”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在滿天裝龍舟一側,擺著不少西溪小花籃,巴掌大小、形態各異的精美小竹籃讓留學生們忍不住駐足把玩。

楊先生的麻花,是河渚街上的網紅,也是西湖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氣韻典雅的糕點文化體驗館,非遺傳承人帶領留學生們學習了非遺小麻花的制作。一搓一扭之間,一枚枚小巧別致的麻花誕生指尖﹔再放入油鍋中炸上片刻,濃郁的酥香扑鼻而來。大家迫不及待地分享、品嘗,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一部水滸傳,半部在杭州,三分在西溪。”走進水滸文化展示館,留學生們通過聲畫俱全、多維立體的忠義堂沉浸式聲光秀等載體,品讀西溪柔情與水滸俠義交織的文化韻味。神奇奧妙的藍染體驗,更是讓大家在無序的捆扎浸染之中,創作出了一幅幅屬於自己的作品,切身感受到了非遺藝術的無窮魅力。

可觀、可感、可觸摸,在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裡,留學生們領略了西溪濕地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

“我很喜歡這裡,這個地方很綠,風景很好。”“今天體驗了做麻花,雖然做得不太漂亮,但我覺得很有意思。”“我最喜歡的活動是扎染,它很神奇,也很好看。”“回去以后,我要把這裡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家人朋友們。”留學生們收獲了滿滿的快樂,也對西溪濕地的民俗文化有了新體會和分享欲。正如西溪濕地團工委書記張聰聰所說:“對於今天來到濕地的留學生們來說,親手體驗的小麻花制作、藍染,親眼看到的精妙絕倫的小花籃、別有趣味的龍舟以及親耳聽到的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歷程,為世界聆聽西溪故事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也讓西溪濕地以一種更有活力的方式向世界發聲。”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黨工委委員陳琳表示,西溪濕地的團員青年們一直在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和弘揚西溪濕地文化,希望通過這樣的沉浸式體驗,更好地傳播濕地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看見西溪。杭州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徐凌芸表示,該院正在和西溪濕地磋商共建中國國情教育和實踐基地,為國際學生提供更多近距離深入了解濕地保護利用的機會,親身體會城市生態環境重建和保護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