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報道③

向古而新 千年農遺綻放時代新韻

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
2023年11月24日13:43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層層梯田,像一幅巨大的綠色畫板,鑲嵌在群山之間。田壟間水流潺潺,波光粼粼,小魚自在游弋。在浙江省青田縣,稻與魚相互交融,形成了和諧的共生場景,呈現著千百年來歷代傳承的耕作景象。

提及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青田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05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農業遺產地偏遠但不邊緣、傳統但不落后,18年來,在青田的不斷探索下,稻魚共生系統綻放出了時代新韻。

一田兩用,傳承千年

“我們的稻魚共生歷史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稻促魚生,魚助稻長。自青田設縣起,就有了相關記載,一直傳承至今。”提及稻魚共生話題,青田縣方山鄉宣傳委員史慧波如數家珍。

1300多年前,智慧的青田先輩面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地理條件,創造了以魚肥田、以稻養魚的稻魚共生系統。通過依山造田、修溝渠引山泉,讓水稻與田魚分享不同的空間生態位:田土種稻,田水養魚,魚食稻花、雜草、害虫,魚糞又可肥田,有限的耕地資源被開發到了“極限”。

走進青田縣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這裡將稻魚共生系統的“前世今生”進行了呈現。透過展板上的文字可以看到,在悠悠歲月中,稻魚共生系統因其一田兩用、稻魚雙收、互惠共生的先進性,經過千年演進,逐步形成了生態、生產、生活有機融合的農業文化遺產體系。

青田建立了世界首個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青田建立了世界首個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清光緒年間的《青田縣志》中便有“田魚,有紅、黑、駁數色”的記載。到了1949年,《青田縣志》對青田縣稻田養魚有了更詳盡的記載,面積1萬畝、產魚2.5萬公斤。1998年,青田更是率全國之先,制定了國內首個“稻田養魚”規范標准,為申報和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向全球征集農遺保護項目,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推薦為候選之一后,青田組織力量啟動申報工作。

史慧波介紹,2005年6月,在全球數十個申請項目中,青田稻田養魚系統被列入首批世界農業遺產保護項目,聯農組織稱該系統是“獨特的、重點的、巧奪天工的”。

“糧袋子”變百姓“錢袋子”

青田縣城西南部,距縣城20公裡處,有一村庄,名為“龍現村”。這裡是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核心保護區。

在龍現村,房前屋后、田間地頭都有魚塘和水,水中有魚,魚促稻長,形成了和諧的生態互利關系。除了留作自家食用外,稻田魚更成了村中的“致富魚”。

“老板,來份紅燒田魚!”食客的這句話,半畝魚宿的老板吳勇強一年要聽無數遍。吳勇強的臉上滿是笑顏,向記者講起了他的致富經,“來這,大家都是沖著農家菜,尤其是我們村的稻田魚。我隻要把稻田魚做好了,就不愁客人。”

田魚肉質鮮美、魚鱗可口,雖是在稻田中養殖,卻沒有淤泥味,幾乎是每桌必點菜之一。吳勇強透露,自己全年能賣1萬余條稻田魚。

稻魚共生畫面。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稻魚共生畫面。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青田開辟出了“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價值轉化路徑。不僅田魚受歡迎,稻魚米同樣受到食客們的喜愛。在庭院內的屋檐下,幾十袋包裝的大米疊放整齊,方便游客購買。

“包裝袋是鄉裡免費提供的,這也有利於我們村農產品的品牌打造。”除了民宿老板外,吳勇強還有一個身份——龍現村村委會副主任。吳勇強介紹,青田稻魚米在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斬獲“雙金獎”,還連續四年獲評“浙江好稻米”金獎。

據悉,為增進農遺效益,青田注冊“青田田魚”“青田稻魚米”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通過創新實施“五統一”營銷模式,構建國內440個城市的線上線下營銷網絡,實現稻魚產業標准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稻魚米為農民畝均增收近2000元,全縣100多個扶貧重點村因稻魚產業實現“消薄消困”。

延伸產業鏈條,農遺“活起來”

青田縣在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將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價值轉化為產業經濟價值的路徑和方法。在5萬多畝稻魚共生基地中,青田建成稻田養魚為主的糧食生產功能區2萬畝、省級稻魚共生精品園2個,年綜合產值超5億元。

青田將這份“致富經”送到了全國各地。青田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單嬋介紹,青田以東西部幫扶推動稻魚共生模式走出青田。截至目前,稻魚共生產業“遠赴”廣西、寧夏、貴州等國內20多個省(自治區),成為東西部協作共同富裕重要產業。

此外,青田建成浙西南首個農產品出口銷售平台,通過開設海外農產品專櫃、海外倉,實現農遺良品在青田抱團集聚、越洋出海,打響了“買全國、賣全球”品牌,青田稻魚米、田魚炒粉干被“端”上120多個國家的餐桌,成為外國人眼中的優質“洋貨”。

農耕文明蘊藏千年智慧。人民網張麗瑋攝

農耕文明蘊藏千年智慧。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深度挖掘青田魚燈舞的文化藝術價值、推出吉祥物“魚多多”形象IP、將稻魚文化與青田石雕產業結合……作為以農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探路者和實踐者,青田不僅壯大了稻魚產業,還將“稻魚共生”從農業向文創產業延伸,通過活化利用、活態傳承,農遺向古而新,由“活”起來帶動村民“富”起來、鄉村“熱”起來。

據悉,青田邀請中國科學院團隊,編制保護發展十年規劃,形成農遺保護總框架、總思路,並率先各遺產地出台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保護暫行辦法》。此外,青田將惠農資金一貫到底,專門制定了加快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等惠農政策,每年投入300萬元設立保護專項資金,進一步推進稻魚產業穩定發展。

2023年是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第18個年頭。18年來,青田在保護中傳承、在探索中實踐,讓傳統農遺再次煥發了時代新生,切實成為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一把“金鑰匙”。

系列回顧: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報道②︱“申遺”十年,這顆“千年果”何以飄香萬裡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報道①︱浙江仙居:“仙梅”閃耀世界舞台

(責編:張麗瑋、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