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記者看浙江

浙江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新模式“藍色循環”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為海洋“減塑” 助百姓增收

人民日報記者 劉毅、董絲雨、劉軍國
2023年11月26日09: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綠色發展,一代接著一代干,久久為功,建設美麗中國,為保護好地球村作出中國貢獻。”

  新時代中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涌現出許多動人故事、先進經驗。在近日揭曉的2023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評選中,由浙江省生態環境廳與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報的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新模式“藍色循環”,從全球2500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這一聯合國環保領域最高榮譽。

  “世界各地都在努力尋找創新方法解決塑料污染問題,改善地球環境。‘地球衛士’們正在帶頭推動這項工作。他們帶來了解決塑料污染的希望,並提醒我們保護自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有關負責人表示。

  “藍色循環”模式自2020年開始在浙江探索,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吸納沿海群眾參與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聯合塑料應用企業,並設立“藍色聯盟共富基金”進行價值二次分配,實現生態保護與增收富民“雙贏”。

  “目前,浙江全省已有6300多名群眾和漁民、10180艘船舶及230多家企業共同參與‘藍色循環’模式,共收集海洋廢棄物約10936噸,其中塑料廢棄物約2254噸,減少碳排放約2930噸,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環境。”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郎文榮說。

  以創新綠色行動防治“白色污染”、保衛藍色海洋,“藍色循環”新模式,是新時代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新實踐。這一新模式是怎樣運行的?破解了塑料污染治理的哪些難點,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效?下一步怎樣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怎樣從海洋收集到岸上?

  漁民將海洋塑料廢棄物及生活垃圾帶回港口集中處理,群眾撿拾海灘塑料廢棄物動力提升

  “起網了!”

  東海浙江省溫嶺市海域,“浙嶺漁休00003”號漁船上,轉輪嘎嘎作響,漁網緩緩收起,溫嶺市石塘鎮小沙頭村漁民郭文標和同伴飛快地分揀從海底打撈上來的鰻魚、鰩魚、螃蟹等。

  漁網裡,還混雜著一些一次性塑料餐盒、塑料袋、廢棄漁網等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不能扔回大海,必須帶回岸上集中處理。”在海上打了一輩子魚、皮膚晒得黝黑的郭文標說,“現在海裡的塑料廢棄物比以前少多了,海洋生態環境在持續改善。”

  在小沙頭村,有個“小藍之家”。“小藍之家”是“藍色循環”模式中的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儲存站點,主要負責海洋塑料廢棄物的統一回收、分類、打包。郭文標和50多名漁民、沿海群眾組成收集隊,通過河口攔截、岸灘撿拾、漁網打撈等途徑回收廢棄物,再銷售給專注於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藍景科技。“海岸和海洋更干淨了,出海更安全了,老百姓還有錢賺!”郭文標笑容滿面。

  “如今,漁民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增強。”郭文標說,“滿載而歸的漁民不但把新鮮的漁獲送到市場,還常常把塑料盒、塑料瓶、塑料袋等塑料廢棄物送到‘小藍之家’,既有船上產生的生產生活垃圾,也有作業時撈起的海洋廢棄物。”

  治理全球海洋塑料污染,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一個世界性難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塑料制品是海洋垃圾中佔比最大、最有害和最持久的部分,至少佔海洋垃圾總量的85%。聯合國將預防和大幅減少海洋垃圾,列為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指標。

  浙江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裡,海島4350個,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海洋塑料污染任務重、壓力大。郎文榮說:“為有效破解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難、高值利用難、長效治理難等難點痛點,浙江省構建了‘市場化垃圾收集—國際化認証增值—高值化資源利用’的治理體系,打造了具有內驅力、可持續、可復制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新模式。”

  “‘藍色循環’模式運用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保障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銷售等全環節可視化追溯,從而為海洋塑料的國際化認証增值及高值化資源利用奠定基礎。”台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謝煥表示,“‘藍色循環’模式實現了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的高溢價、高收益,提高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是這一模式得以可持續運轉的關鍵。”

  下午時分,溫嶺市石塘半島金沙灘公園裡,身著“藍色循環”字樣藍色馬甲的李啟明,一手拿著長柄垃圾鉗,一手拿著編織袋,將散落在沙灘上的塑料瓶夾起來,放入袋裡。他胸前還佩戴著用於上傳現場視頻的記錄儀。

  最近兩年,“藍色循環”模式帶動了海洋塑料價格上漲,今年54歲的李啟明在水產品加工廠打工之余,時常到海邊撿拾塑料瓶。李啟明算了一筆賬:“現在一個塑料瓶差不多能賣兩毛錢,夏季游客多的時候,一天能撿到幾百個瓶子,一個月下來能賺一兩千塊錢。”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減少海洋塑料廢棄物,李啟明參與“藍色循環”模式嘗到甜頭,干勁十足。

  在台州市路橋區黃礁島,74歲的漁民陳夏方近來也多了一份收入。“每天用空閑時間在海岸線上撿拾塑料廢棄物,送到‘小藍之家’,一個月大約能增加700元收入。”陳夏方說。

  怎樣從廢品變為資源?

  已建15個“小藍之家”,集中收集、稱重、分揀、轉運海洋塑料廢棄物

  溫嶺市石塘鎮四新社區上箬路477號,箬山“小藍之家”,30多平方米的房間內,堆滿大袋的各類廢棄塑料瓶。兩名分揀員正熟練地將塑料瓶進行分類、壓縮、打包、稱重。

  “這份在家門口的工作,既能增加收入,又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58歲的分揀員林雲琴說。她是蒼岙村村民,主要從事漁獲批發,去年開始在“小藍之家”兼職工作。她和同事將塑料瓶分為4類之后,再投入壓縮機械,壓縮成每個重30多公斤的“塑料瓶磚”。這些“塑料瓶磚”隨后被運往現代化工廠處理,變為塑料顆粒。

  傍晚時分,李啟明將撿拾的兩大袋塑料瓶運到箬山“小藍之家”。“小藍之家”負責人張文祥將塑料瓶放到秤上稱重,在“藍色循環”手機應用程序上登記,生成可溯源的二維碼。按流程完成一系列操作后,張文祥按高於一般廢棄塑料瓶的價格,支付了收購費用。

  能有這樣的高溢價,李啟明和其他一線塑料廢棄物收集者們佩戴的視頻記錄儀發揮著重要作用。“正是因為有視頻等可溯源証據,‘藍色循環’模式生產的塑料顆粒才能得到國際認証組織確認為‘海洋塑料’的認証,才能產生高溢價。”藍景科技運維人員劉家安說。

  目前,在浙江省台州市、寧波市、舟山市,已建立了15個“小藍之家”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儲存站點,其中台州已有11個。通過“小藍之家”對海洋塑料廢棄物預處理,其體積減小70%,大幅降低了后續運輸處置成本。

  “台州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制定了專門工作方案,‘約束’與‘激勵’並舉,保障‘藍色循環’模式可持續地運行。”謝煥介紹,台州圍繞一線收集人員歷史守信記錄、日常管理、垃圾收集作業管理、環保培訓記錄等,構建信用評價服務體系,持續從事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並且信用評價為“優良”的人員,可獲得產業鏈增值效益再分配和社會保險服務。

  “藍色循環”模式能夠建立發展,離不開浙江數字技術的深厚家底。先進數字技術使得海洋塑料能夠全環節可視化追溯,整個流程清晰可見。為防止並非海洋塑料的塑料廢棄物混入“藍色循環”,藍景科技為一線收集者配備了視頻記錄儀等工具,用以記錄塑料廢棄物的來源地等信息﹔此外,還在近海岸線設置“電子圍欄”,確保塑料廢棄物來源於距海岸線3公裡范圍內,超出這一區域則不會被認定為海洋塑料廢棄物。

  怎樣從資源變為產品?

  海洋塑料廢棄物歷經3道工序,變為再生海洋塑料粒子,用於生產紡織品、包裝、汽車零部件等

  海洋塑料廢棄物變為高品質再生海洋塑料粒子,才能實現高值化利用。這其中需要經歷哪些步驟?

  記者走進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的威立雅華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實地探訪“藍色循環”模式收集的海洋塑料新生的全過程。

  “‘塑料瓶磚’來到這裡的第一步,是要先清洗。”記者跟隨威立雅華菲總經理宋平,來到塑料回收廠的清洗線。“‘塑料瓶磚’在這裡拆包后,投入機器中,進行整瓶清洗,去除掉瓶體上的油漬、污泥、塵土等雜質。”

  塑料瓶五花八門、多種多樣,在顏色、材質等方面有很大差異。“如果採取‘大鍋燴’的處理方式,很容易導致回收再生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清洗過后的塑料瓶還要經過自動光學分選設備和人工分選,剔除顏色和材質不符合后續加工工藝的雜瓶。”宋平介紹,材質、顏色、品質均一的瓶子被破碎后,就得到優質的冷洗瓶片。

  廢棄塑料瓶在威立雅華菲的第二站,是熱洗分選生產線。在這裡,瓶片被高溫清洗,進一步去除雜質,光學分選設備也將進行更精細的分選。

  “不同於陸地上的廢棄塑料,海洋廢棄塑料由於受海水浸泡的影響,可能色值偏黃、部分降解,物理性能降低。因此,需要依靠高品質的清洗工藝,去除瓶片表面和內部的高鹽分。”宋平說。

  以針對性藥劑配比實現精准清洗,高溫攪拌蒸煮去除海鹽、果糖、膠水等,高速摩擦機清除附著物,連續式4道淺水漂槽漂洗殘留雜質……一道道嚴格工序,為后續高附加值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礎。

  “進行到這一步,原本臟兮兮的海洋廢棄塑料瓶,已經變成純度接近100%的瓶片,但仍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保証雜質含量小於控制值,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宋平說。

  管道交錯,機器轟鳴,造粒設備正源源不斷地“吐”出塑料粒子。

  “這是第三道工序——符合要求的瓶片送入擠出機熔融,經過雙級過濾后,切割成大小均勻的再生塑料粒子。”宋平介紹,最后出廠前,實驗室還會對顆粒進行測試與檢查,符合法律法規要求並滿足技術特性的產品,才能對外銷售。

  離開廠區,來到智能倉庫,傳輸機上,一包包再生塑料粒子上下騰挪,整裝待發。這裡是海洋廢棄塑料瓶在威立雅華菲的最后一站,再生塑料粒子被下游制造商購入后,經過進一步加工,廣泛用於紡織品、包裝、汽車零部件、數碼產品等的生產。

  通過“藍色循環”模式收集的海洋塑料,在這裡實現了新生。

  “海洋塑料廢棄物變廢為寶,回到了我們的生活中。”威立雅華菲運營總監付現偉介紹,截至目前,威立雅華菲處理的來自“藍色循環”模式的廢棄海洋塑料瓶,已經達到約1000萬個。

  “塑料的制造原料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生產1噸再生海洋塑料粒子產生的碳排放,比生產1噸原生塑料粒子減少1噸多。因此,一些重視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的中外企業,更青睞海洋塑料粒子,以滿足企業碳減排需求。”付現偉說。

  怎樣既保護生態又增收富民?

  經過國際認証的海洋塑料粒子,比傳統再生塑料有更大升值空間

  近年來,不少制造企業積極履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願意採購一些價格更高的再生海洋塑料粒子以替代原生塑料粒子。但其中一個關鍵難點在於,怎樣解決海洋塑料溯源難、材料再生認証難等問題?

  為此,“藍色循環”模式開發了基於區塊鏈、物聯網技術的可視化追溯系統。

  走進位於台州市椒江區的海洋廢棄物系統指揮和運維中心,記者看到,這裡展示的手機殼、洗發水瓶、收納箱等海洋塑料再生產品上,都印有一個專屬二維碼。

  “比如這本筆記本,二維碼就在外殼的右下角。”藍景科技運維總監方敏介紹。記者掏出手機掃二維碼,結果顯示:這本筆記本含12.13克海洋塑料,可減少15.78克碳排放。

  “如果想了解從塑料瓶變成筆記本外殼的全部環節,可以點擊‘可視化追溯’。”方敏說。記者點開“可視化追溯”,看到裡面詳細記錄了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儲存、轉運、再生、制造的各個環節——塑料瓶拾撿於椒江區海門街道外沙路,經過收集儲存和貨車轉運,在浙江省一家科技公司制作成再生海洋塑料粒子,再被運往廣東省一家公司制作成筆記本。每個環節不僅有相關人員姓名、處理地點和時間等文字信息,還包括現場的圖片、視頻及區塊鏈電子聯單。

  “‘藍色循環’模式依托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對塑料廢棄物‘從海洋到貨架’的全生命周期實現全程可視化追溯,進行碳標簽、碳足跡標定,並經過國際權威認証機構認証,有力推動海洋塑料廢棄物變廢為寶、價值提升,既保護了海洋生態環境,又實現了海洋塑料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潘永剛說。

  付現偉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以海洋塑料廢棄物為原材料生產的產品,售價要比同類產品高數倍,經過國際認証的海洋塑料粒子,比傳統再生塑料有更大升值空間。”

  “‘藍色循環’模式下生產的海洋塑料粒子,最高已賣到了1噸3萬元,價格是同類型新生塑料的3倍多。”這讓方敏和同事們倍感振奮。

  高回饋是“藍色循環”模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藍景科技聯合國際環保認証機構、產業鏈龍頭企業等,組建“藍色聯盟”組織,提取海洋塑料高值利用溢價的20%,設立“藍色生態共富基金”,用於支付前端廢棄物回收人員的工資、意外保險、大病醫保等。一線收集人員平均月增收約1200元。目前已為漁民累計發放1.2億元綠色金融貸款。

  “‘藍色循環’模式,用‘高收益’解決了‘無人收’的問題,用‘高信用’解決了‘價值低’的問題,用‘高回饋’解決了‘可持續’的問題。”郎文榮說,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的“藍色循環”模式,促進海洋數字治理、資源循環、共同富裕融合發展,得到了沿海群眾的歡迎和國際社會的認可。

  “近年來,我國在推進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沿海各地建立健全‘海上環衛’制度並探索出一批好的經驗做法。”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說,“浙江‘藍色循環’模式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不但為我國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提供了示范案例,也為解決全球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這一熱點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郎文榮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加快‘藍色循環’模式的復制推廣,深化完善市場參與機制,積極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索打造更多高值轉化治理模式,培育綠色新增長點。同時,努力深化拓展國際合作,為世界海洋治理貢獻中國方案,共同守護藍色家園。”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6日 01 版)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