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長三角一體化這五年: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先鋒

——來自長三角的報告(一)

人民網聯合報道組
2023年12月05日15:00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在安徽福萊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內,一張張原片玻璃經過磨邊、鍍膜、打孔、絲印、鋼化等工序,被加工成太陽能電池面板和背板,從安徽滁州銷往全球。

近年來,滁州市因擁有全國儲量最大的石英礦,吸引了包括福萊特、正泰、天合儲能等長三角地區太陽能光伏和儲能行業龍頭企業集聚,“無中生有”創造了一個新業態——太陽能光伏產業。

借助滬蘇浙的先進技術和人力資源,依靠本地產業配套,滁州離“世界光伏之都”的夢想越來越近,而區域內相關產業也在跨區域協同和創新資源整合融通中受益良多。

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指出,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

滁州發生的變化只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5年來,滬蘇浙皖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勇當先鋒,積極探索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的新路徑。

從外灘遠眺陸家嘴。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從外灘遠眺陸家嘴。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創新跨區域協同,拓展發展新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座談會上強調,要跨區域、跨部門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實現強強聯合,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走進中電海康無錫科技有限公司創新中心2樓大廳,牆上共建長三角“感存算一體化”超級中試中心的分工協作布局圖異常醒目:上海嘉定聚焦智能傳感,江蘇無錫發揮先進封裝優勢,浙江杭州致力於新型存儲,安徽合肥則突出高端計算。

3年前,中電海康集團與上述四地簽署五方戰略合作協議,致力於突破“感存算一體化”領域核心技術。

如今,三省一市的參與單位已有250多台設備作為共享資源加入平台,為有需求的企業提供中試服務。

“我們不斷整合資源,互通有無,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中電海康無錫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說。

無錫一家依托物聯網轉型升級的物流企業使用無人駕駛叉車作業。人民網記者 張玉峰攝

無錫一家依托物聯網轉型升級的物流企業使用無人駕駛叉車作業。人民網記者 張玉峰攝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的目的就是要解決過去各自為戰,力量分散導致的發展空間不足和科技創新成果無法落地的問題。”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主任陳林告訴記者。

近年來,滬蘇浙皖聚焦資源共享,強化創新共建,高起點運行合肥國家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未來環境實驗室等,建設量子科技、核聚變、深空探測、人工智能等科創高地,打造大科學裝置集群,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持續強化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共同完善長三角“揭榜攻關”“競爭賽馬”“定向委托”機制等,攜手跨區域科技聯合攻關,在優勢互補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長三角一體化協同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為提升產業技術創新水平,三省一市還協同打造戰略科技力量矩陣。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長三角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平台誕生,嘉善復旦研究院等一批跨區域的新型研發機構也正在加快建設。

作為科創板“蓄水池”,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科創力量持續發力,不斷凝聚起長三角地區創新發展的合力。

自2016年上海鬆江科創走廊G60啟動建設以來,歷經7年擴圈,如今更名后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已覆蓋鬆江、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9座城市。

今年11月初,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發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對全國貢獻度達10%,對長三角支撐度達30%,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也逐漸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競爭合作的重要標志性區域。

過去5年,三省一市強化制度聯動、資源共享、產業協同,持續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打通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道路,科技創新已從過去的“單打獨斗”愈發向“攥指成拳”發展。

創新深度融合,培育發展新動能

“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要牢牢抓住“創新”這一重要引擎。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經過多年力量積蓄,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不斷涌現。

安徽創新館。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安徽創新館。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2022年9月,我國自主研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客機C919獲得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証,正式走向民用航空市場﹔

2023年4月,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造403秒穩態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世界紀錄﹔

2023年10月,“九章三號”光量子計算原型機成功研制,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術水平和量子計算優越性世界紀錄。

……

5年來,滬蘇浙皖通力合作,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安徽省宣城市位於長三角地理中心,在加強創新跨區域協同上,有著獨特優勢。“我們主動靠上去,深入融進去,打造長三角產業轉移和新興產業聚集地。”宣城市發改委主任高真理說。

在浙江省嘉興市烏鎮實驗室內,新材料檢測服務平台副部長楊玉淳展示著他們的新設備:“像我身邊這台X射線顯微鏡,可以不用拆開外殼就能透視內部結構。就如同給材料拍攝‘腦部CT’,找出問題和缺陷,幫助企業大大提高產品的性能。”

“面向應用場景的科技創新優化資源配置,能夠直接觸達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激發全新動能,在盤活科研的同時,也撬動了地方產業。”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桐鄉創新中心副主任鄭卓感慨道。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總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供圖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總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供圖

為打造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核心引擎,2021年,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揭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作為核心力量參與該中心建設,並與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實行一體化運行管理。

“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標志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經進入3.0時代,由‘世界工廠’走向‘全球產業高地’。”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說。

目前,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擁有研發人員1.6萬多人,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能源與環保等領域,轉移轉化技術成果近9000項,服務企業累計超過2萬家。

“以前遇到技術難題,得自己想辦法去找資源,現在隻需要在平台上提需求。”今年年初,上海德福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揭榜挂帥公共服務平台發布需求榜單,最終被江蘇南通創新區先進功能纖維與應用技術研究所揭榜,並與德福倫公司簽訂了技術委托合同,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和科技項目孵化。

位於上海張江科學城的長三角國創中心。人民網 顧海民攝

位於上海張江科學城的長三角國創中心。人民網 顧海民攝

企業發榜提出需求,長三角國創中心搭建平台、匹配資源,對接長三角高校院所揭榜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最終推動技術成果轉化,這種場景在長三角地區已成為常態。

創新催生新業態,助力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風向標。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之間的關系,就好比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關系。”陳林向記者打了個比喻。

在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間展廳內,人形機器人GR—1款款走來,“他”身高1.65米,體重55公斤,步行速度5公裡/小時,負重達50公斤。

“GR—1擁有高度仿生的軀干構型和擬人化的運動控制,具備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穩健上下坡、抗沖擊干擾等運動功能,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載體。”傅利葉公司創始人顧捷說。

高仿生人形機器人GR—1。傅利葉公司供圖

高仿生人形機器人GR—1。傅利葉公司供圖

成立僅8年,公司自主研發高性能康復機器人,上市產品達30多個系列,進入2000多家醫療機構,垂直應用於健康、教育等多個生態場景。

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量子科技、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醫藥等先進技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業態,既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是科技競爭的新高地。

2022年10月,上海發布了《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 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提出聚焦未來健康、未來智能等“五大方向”,布局腦機接口、基因和細胞治療、6G技術等前沿領域,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未來產業創新高地。

安徽原始創新不斷勇攀高峰,一大批原創重大成果競相涌現,並轉化為應用產業,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2023年5月29日,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在合肥揭牌。該公司成立后,重點布局量子計算新能力、攻堅量子底層核心技術,推動量子通信產業化。

去年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長三角上榜18個,佔比四成。上海市集成電路集群、南京市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合肥市智能語音集群、杭州市數字安防集群……一個個新業態集群,彰顯出三省一市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的新成就。

如今,滬蘇浙皖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格局,全域產業競爭力得到明顯提升。

如何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取得新突破?2023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提出,未來要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攜手打造世界一流科學中心、共筑科技創新高地。合力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等。並提出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攜手建設新興產業聚集地、維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世界級產業集群,做強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謀劃建設長三角區域量子通信城際干線網絡等。

大江東流,奔騰不息。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滬蘇浙皖正不斷書寫一體化發展的新篇章。(李闊、唐小麗、張玉峰、方彭依夢)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