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長三角一體化這五年:共謀生態和發展 從“棋手”到“旗手”

——來自長三角的報告(四)

人民網聯合報道組
2023年12月06日09:18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初冬時節,漫步浙江安吉余村,刻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映入眼帘,與四周如詩如畫的鄉村美景相映生輝。

這塊石碑見証著余村這些年來對“兩山”理念的探索實踐,記載著余村人“點綠成金”的發展密碼。

余村村口的石碑。安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余村村口的石碑。安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証統一的關系。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5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以探路者姿態,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共繪大美生態畫卷。

破解區域治理困境

從“獨角戲”到“協奏曲”

長三角三省一市山水相連、河湖相通。過去,單打獨斗、各掃門前雪,區域生態一度遭到破壞。

習近平總書記再三強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在11月30日召開的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強三省一市生態保護紅線無縫銜接,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共同保護,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深入開展跨界水體共保聯治,加強節能減排降碳區域政策協同,建設區域綠色制造體系。

太湖橫跨蘇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東近蘇州。作為長三角共同的“大水缸”,曾經的太湖風光綽約,沿岸城市舟舸爭流。

曾幾何時,工業廢水、養殖廢水、生活污水直排太湖……粗放型發展,將“大水缸”變成了“大染缸”。

2007年,太湖患上了“藍藻病”,給沿岸城市敲響了警鐘。太湖保護迫在眉睫,治理絕非一家之事!痛定思痛,蘇浙兩地齊心協力、溯源控源,開啟了聯合整治的新局。

長興縣太湖邊水清岸綠美若畫卷。譚雲俸攝

長興縣太湖邊水清岸綠美若畫卷。譚雲俸攝

受季風影響,無錫上半年暴發藍藻,湖州則延遲到9、10月份。近年來,湖州上半年把打撈船開往無錫,幫無錫打撈﹔下半年則反之。

共享的不止兩地人員,更有機制和經驗。

2020年,湖州和無錫共同簽署了太湖藍藻防控協作機制合作協議。

“兩地互相取經的頻次越來越多,今年湖州借鑒無錫治理模式制定了藍藻防治規劃。兩地實現信息共享、聯合巡查、交叉檢查,共同提升太湖治理水平。”如今,湖州市生態環境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周李定期會收到無錫市發布的氣象衛星監測圖,及時掌握太湖水質情況,“在無錫的協助下,我們新建了原位控藻平台,提升了藍藻防控能力。”

為推進環太湖毗鄰地區生態聯勤合作迭代升級,今年,蘇州吳江與湖州吳興簽訂了《跨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協作機制備忘錄》,將兩地4.6公裡分界線兩側互延1公裡作為交叉聯合執法區域。

“兩地在交界處設立了聯合執勤警務站。跨界污染發生時,可迅速通報對方並合力進行處置。”吳興區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隊第二中隊中隊長陳李喆說。

江浙交界處的喬溇生態聯勤警務站。吳興區委宣傳部供圖

江浙交界處的喬溇生態聯勤警務站。吳興區委宣傳部供圖

滁河是蘇皖界河,長江一級支流。漫步於此,一泓碧水一程山。

從“雜亂無章”到“綠色秀帶”,在這生活了30多年的安徽滁州市南譙區村民趙海清清楚記得,改變始於2018年年底蘇皖兩省簽訂的《關於建立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合作協議》。

2019至2021年,滁河陳淺斷面年均值達到Ⅲ類考核要求。獲得江蘇省生態補償資金4000萬元的滁州安心“收錢”,江蘇則愉快“掏錢”。

滁河美景。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滁河美景。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太湖與滁河的跨省協同治水工作,是長三角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生動縮影。

告別“獨角戲”,四手聯彈生態“協奏曲”。滬蘇浙皖打破生態保護跨區合作壁壘,“一體化治綠”成為共識。

2022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地表水優Ⅲ類斷面比例較2019年提升21.2%,環境空氣質量AQI優良率較2019年提升4.9%,生態功能基本完善……更高顏值的美麗長三角吸引來如織游人。

加快生態優勢轉化

從“高顏值”到“高價值”

“小時候我老家那段新安江水質較差,沿岸養雞場污水、生活污水都直排江裡。”殷建新出生在黃山市歙縣新安江邊,如今每次回老家他都忍不住感慨,“水清了,山綠了,空氣更清新了。”

安徽黃山新安江源頭美景。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安徽黃山新安江源頭美景。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變化緣於10年前。

2012年,皖浙兩省簽署“對賭”協議,啟動了長達10年的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改革。其間,相關參與方投入200多億元用於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大大改善千島湖等新安江下游水質的同時,也帶動了黃山等地旅游、生態農業等產業發展——黃山市打造了“養生+養心”沉浸式休閑度假體驗模式,鄉村旅游覆蓋七成以上村庄,近10萬農民變身景區服務員﹔徽州民宿增至3000余家,躋身全國首批民宿產業發展示范區。

如今,生態“高顏值”正加速轉化為經濟“高價值”。“新安江模式”這一“跨省協作的制度創新”,使得新安江成為皖浙兩省綠水生金的“富民江”。

安徽黃山民宿外穿城而過的新安江。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安徽黃山民宿外穿城而過的新安江。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新安江下游、浙皖交界處的小山村——浙江省淳安縣威坪鎮宅上村,也享受到了綠水青山帶來的紅利。如今村裡民宿產業蓬勃發展,不少漁民上岸后轉行成為民宿業主。截至2022年年底,全村共有10家民宿,年接待游客2萬余人,累計增收300萬元。

宅上漁村風光。淳安縣威坪鎮黨委供圖

宅上漁村風光。淳安縣威坪鎮黨委供圖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也顯著增強。

元蕩湖位於滬蘇交界處,3.1平方公裡歸上海青浦,9.9平方公裡屬江蘇吳江。過去,兩地環境治理存在責任劃分不明晰等問題,元蕩湖水質常年停留在劣Ⅴ類。

“原來兩岸要麼是魚塘、荒地,要麼被企業佔用,老百姓走不進來。”青浦區水利管理所副所長向赟旭說,2020年以來,青浦與吳江聯合修復水體、整治生態岸線,元蕩湖再現碧波美景。

元蕩湖的鳥兒。陸文忠攝

元蕩湖的鳥兒。陸文忠攝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路徑。

為了讓綠水青山的價值得到充分釋放,2020年10月,浙江省發布了全國首部省級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標准,GEP核算從試點走向了省域標准化。通過對生態產品價值量化評估,綠水青山有了清晰“價格”。此外,浙江還在全國首創了生態信用體系,喚醒大量農村“沉睡”資產,通過“森林貸”“水庫貸”等體制機制創新,實現了“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的轉換。

借鑒浙江經驗,長三角其他地區也逐步建立健全生態資源與市場、資金對接服務平台:江蘇確定14個縣(市、區)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試點﹔安徽打造生態產品交易所,從最初農林類產權交易平台升級為涵蓋農村產權、排污權、水權等綜合類生態產品交易平台,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從“長三角”到“大中國”

西接太湖,東連黃浦江。北緯30度線上,太浦河猶如一條綠帶,將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以下簡稱“青吳嘉”)緊密串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承泄太湖洪水和杭嘉湖澇水,三地協力開挖了這條河。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地對其定位也發生了改變——對上游的吳江來說,太浦河是一條重要的泄洪通道﹔而下游的青浦和嘉善,則把這條河定位為飲用水源。

定位不同,治水標准也各不相同。“我不管,你不管,水葫蘆自有他來管”……“都不管”導致太浦河一度污染嚴重、黑臭難聞。

轉折始於2019年建立的聯合河湖長制。

當年11月1日,“青吳嘉”有了一個新的國家級名稱——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太浦河也因此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的“見証者”和“實踐者”。

為杜絕太浦河“山陰不管、會稽不收”的現象,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的協調下,三地聚到了一起。無數次的協調會和“頭腦風暴”后,聯合河湖長制誕生了。共訂一套標准,同繪一張藍圖,三地在聯合巡河、水質聯合監測、聯合執法會商、河湖聯合保潔及河湖聯合治理等方面建立了常態機制,推動太浦河界河共同治理。

從“水葫蘆流到哪,治污責任就歸誰”轉為“不讓一串水葫蘆漂到隔壁省市”……“青吳嘉”跨域攜手共建示范區“水鄉客廳”,打造滬蘇浙皖共同的“會客廳”。如今的太浦河,林木青蔥、鳥語花香,成為著名的拍鳥勝地。

太浦河風光。嘉善縣委宣傳部供圖

太浦河風光。嘉善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在環太湖區域、皖南—浙西—浙南生態屏障區域、長江生態廊道、淮河—洪澤湖生態廊道等區域,聯合河湖長制已成為跨區域水生態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

誕生於太浦河上的聯合河湖長制,從“水裡”逐步擴展到了“岸上”,從“青吳嘉”三地走向了全國。

無獨有偶。國內首個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也從浙皖兩省“新安江模式”,推廣到了全國19個省份、15個跨省流域。

流經全國10余省份的長江流域的保護工作,也在《長江聯合共治協議》等體系下結出了“碩果”——江豚再次戲水,極度瀕危、銷聲匿跡20多年的魚類再度重現。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跨域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自成立以來,示范區累計推出136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聯合河湖長制等38項制度創新經驗,正向長三角和全國其他重點區域復制推廣。

從“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到“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裡綠色長城”,再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保護的重要論述,正在各地被實踐著。

從長三角“一家人”到全國“一盤棋”,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一體化意識”也逐漸被其他地方接受,成為環境治理共識。

長三角實踐表明,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並非“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而是和諧共生的“交響曲”。

聚焦生態綠色一體化,長三角還將有哪些新動作?

持續鞏固長江十年禁漁成果,推進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編制完成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建設規劃,探索建立區域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機制,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機制﹔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提質增效……2023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給出了答案。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和率先實踐地,長三角這塊“試驗田”開創的改革經驗,已在“大中國”土壤裡“開花結果”。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盤活生態環保“一盤棋”的“棋手”,到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經驗的先行“旗手”,長三角三省一市還將繼續書寫生態一體化新篇章。(方彭依夢、康夢琦、張磊、李闊、唐小麗、馬作鵬、張玉峰)

(責編:方彭依夢、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