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讓文學走近更廣大讀者(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

徐晨亮
2024年01月19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故事發生地額爾古納河風光。
  劉兆明攝(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在大眾文化生活日趨豐富多樣的當下,文學要被看見、被選中、被送到潛在讀者手中,需要對自身資源進行媒介轉化和傳播賦能

  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密切文學與社會生活、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建設一種有活力的文學生活,才是人們尤為期盼的

  文學廣泛而深入地在我們的語言、情感和思想中刻下印記,文學傳播也應找准與今天人們日常生活、審美旨趣、精神追求的契合點

  “再平凡的生活也有微光,再小的故事都值得聆聽”,在2024“文學中國”跨年活動舉辦前,人民文學出版社發布啟事征集素材,邀請讀者用短視頻記錄下文學帶來的觸動,“分享你生命中的文學時刻”。

  自2021年以來,“文學中國”跨年活動每年陪伴讀者在精彩紛呈的文學典禮中辭舊迎新。這次,在名家對談、經典誦讀的基礎上又增添了短視頻征集,旨在調動社會大眾的參與熱情,分享普通人的文學時刻、文學記憶,讓文學走近更廣大讀者。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學分享、文學紀錄片、文學綜藝等受到歡迎,互聯網上文學類短視頻、音頻產品層出不窮。文學躍出字裡行間,借助更多元的媒介形態,進入文學愛好者的日常生活。文學“跨界”傳播,觸達更廣大的領域,體現了當下精神文化生活的豐饒活躍,也為我們思考如何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獨特視角。

  展現文學多維魅力

  2022年11月20日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央歌劇院舉行,2023年11月19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浙江烏鎮舉行,兩場頒獎活動都以專業化、多平台直播的晚會形式呈現,讓文學站上更大舞台。

  在浙江烏鎮的“茅盾文學獎之夜”上,晚會導演組提前為獲獎的5部長篇小說分別拍攝了視頻短片。拍攝團隊跟隨獲獎作家的腳步回到其生活與創作的地方,循著作家的目光凝視蒼茫山河、人間煙火,捕捉作家在滾燙的生活現場迸發靈感的瞬間,展現作家的赤子之心和對藝術的敬畏之心。這些影像記錄讓優秀文藝創作者成為主角,將作家推向前台。人們借此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體會創作的甘苦,從而對文學的魅力和價值有更深認識。

  “每當想到《額爾古納河右岸》,就會想到那裡馴鹿逐苔蘚而棲,繁星低垂於夜空。篝火旁,人們載歌載舞,飲酒歡唱,直到天亮又看見森林之間,彌漫著薄紗一樣的霧……”來自直播間的推薦,帶動作家遲子建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在2022年一年之內銷量超過百萬冊。在熱播文學類綜藝節目《我在島嶼讀書》中,多位嘉賓在鏡頭前深情回憶已故作家史鐵生,相關片段隨著二度加工的短視頻廣為傳播,讓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進入更多讀者視野,同名文集躍居文學暢銷書榜前列。2023年2月,一篇題為“幾乎是震撼著讀完的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在社交平台上5天內點贊量突破10萬,引發其他博主相繼推薦長篇小說《煙霞裡》,讓這部作品短期內多次加印。

  上述這些出版界、文學界津津樂道的案例,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文化消費場景與圖書營銷方式的變化翻新,究其根本,不管是直播銷售、綜藝節目還是新媒體口碑傳播,激活的都是優秀文學作品自身具有的藝術感染力與潛在能量。在大眾文化生活日趨豐富多樣的當下,文學要被看見、被選中、被送到潛在讀者手中,需要對自身資源進行媒介轉化和傳播賦能。唯有打破思維定勢,深入挖掘、立體呈現優秀作品的多維度魅力,才能讓文學再度煥發活力。

  密切文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正如不少評論者提到的,對文學“跨界”傳播的期待,其實折射的是對文學影響力的期待、對當下創作與時代生活互動的期待。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密切文學與社會生活、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建設一種有活力的文學生活,才是人們尤為期盼的。

  讓文學與社會大眾積極互動,建設有活力的文學生活,類似的努力與實踐構成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一條重要脈絡。有研究者指出:“100年前,我們的作家們也演講,也給讀者回信,也和讀者交流互動,小說在報紙上採用連載的方式。當年的那些市民報紙、那些演講會也是與大眾交流的新形式。”魯迅的一句話至今仍被不斷引用:“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一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也是一部不斷回應現實生活脈動、回應大眾精神需求的歷史。

  2023年,由中國現代文學館策劃並參與制作的人文談話類節目《文學館之夜》,就以“讓我們談論與文學有關的一切”為口號,帶觀眾於妙趣橫生的交談中,感受文學與當代生活的關系。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推開文學館的大門,和來自不同領域的作家、導演、學者、媒體人,一同走進攝影棚圍坐聊天,從7個呼應當下、活潑有趣的話題發散開來,與館藏展品代表的文學典型故事不斷激蕩、相互融合:從魯迅與沈從文的經典作品,聊到現代人與故鄉的情感﹔從老舍手稿《多編好相聲》聊到語言類綜藝節目代表的當代人說話之道﹔從《背影》作者朱自清的雕像,聊到不同時代作家筆下的父子關系﹔還有當代“跑步文化”“腦機接口”這樣的話題,與經典文學作品之間或隱或顯的關聯。7次“文學館之夜”的漫談,從文學出發,映照出世界的廣闊,也為當代讀者打開了視野,體認到文學內在的浩瀚。

  除了《文學館之夜》,還有像《文學的故鄉》《文學的日常》《但是還有書籍》等一系列人文類節目,都通過不同角度的創意策劃和不同風格的影像呈現,展示文學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的一面,拉近了年輕受眾與經典作品的距離。從這些節目可以看到,當代人親近文學的方式並非隻有閱讀一種,文學帶給人們的影響也絕非僅僅是記住一些名篇佳句。文學廣泛而深入地在我們的語言、情感和思想中刻下印記,文學傳播也應找准與今天人們日常生活、審美旨趣、精神追求的契合點。

  釋放文學創新潛能

  究其實質,文學所跨之“界”,是現有文學創作、發表、傳播、評價機制的邊界,以及文學生態和審美趣味所形成的固定讀者圈。與借助新媒體推動文學廣泛傳播同樣迫切的,是要打破那些束縛文學發展的舊有觀念和封閉視野,將有生機、有活力、體現人民性和時代性的文學潛能釋放出來。而這最終還是要落到文學創作上。

  文學是一種個性化的表達,但同時又是和所處時代的讀者、寫作者進行的交流對話。文學創作要想和時代生活建立密切聯系,就要關注正在發生的時代變化。我們評判一部作品並不單純從文學技巧、表現手法的角度,而更看重文學提供的對於現實生活獨特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看法以及新的表達。2020年在中國作家協會召開的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上,中國作協領導指出,發揚鄉村題材寫作的優秀傳統,塑造新人,書寫新史詩,需要作家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隻有在深入參與人民群眾創造新生活的實踐中,獲得對自我與世界的新認識,完成創作主體的鍛造,才能煥新文學的內容和形式,使其更好融入社會生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學創新並不只是作品樣態與創作手法的更新,而是關涉新時代文學如何回應時代這一重要命題。借力新媒體豐富傳播方式、拓展傳播范圍的種種努力,都應當建立在緊跟時代、回應時代的基礎之上。通過文學生態的重塑和文學價值的弘揚,讓“跨界”傳播的文學再度進入日常生活,讓那些“生命中的文學時刻”發出光亮,照耀這個時代充滿生機的文學生活。

  (作者為《當代》雜志主編)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9日 20 版)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