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走進藏書樓——

書藏古今 滋養心靈(人文觀察)

2024年04月21日09: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右下圖為小學生在天一閣博物院學習傳統文化典籍。天一閣博物院供圖

  天一閣博物院

  藏用並舉 盛名在外

  人民日報記者 鄭海鷗

  “書藏古今,港通天下”,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院裡,饒宗頤先生在98歲高齡時撰寫的八個大字氣韻不凡,這是深入人心的寧波城市形象主題口號。“書藏古今”,便源於天一閣。

  天一閣,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距今已有450多年歷史。蓊蓊郁郁的院落中,天一閣還保持著建閣時的原貌,閣前潺潺流水,閣內濃濃書香,散發著安靜、沉著、厚重的氣息。

  來自北京的90后燕雲飛在天一閣前靜思長久,“在江南潮濕多雨的環境裡,一座木結構的二層小樓,歷經風雨傳承450多年而屹立不倒,藏書也能較好地傳下來,核心的精神是愛書人的執著、家族接力傳承文化的堅守。這讓我深深感動。”

  “私家藏書樓”,顧名思義,要在“藏”,且是“私”藏。明朝嘉靖年間,兵部右侍郎范欽十分愛書,去官歸裡后,專心建造藏書樓。藏書中有大量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明代方志、政書、科舉錄、實錄、詩文集等,很多為海內孤本。“天一閣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它保存了有明一代的直接史料。”現代文獻學家趙萬裡評價說。

  私家藏書十分不易,最怕的就是火。范欽在古代典籍中見到“天一生水”之說,依此把藏書樓取名為“天一”,表達防火之意。

  防火之外須防散失。范欽時期天一閣有藏書7萬余卷,為保藏書萬全,范欽和子孫制定了“煙酒切忌登樓”“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等一系列嚴苛的家規,家族之外的人絕不允許踏進天一閣。

  時間來到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在范氏子孫的認可和陪同下破例登樓,成為第一個登上天一閣的外姓人。“嘗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黃宗羲編定書目,還專門撰寫了一篇《天一閣藏書記》。從此,天一閣蜚聲學界。

  古時秘藏,保存的是文明的火種。乾隆年間,朝廷為詔修《四庫全書》向民間藏書家征書,天一閣進呈各類善本古籍638種,被《四庫全書總目》著錄473種,為天下藏書者第一。乾隆賜《古今圖書集成》1萬卷,以示褒獎。天一閣,盛名在外。

  逐漸開放,播撒的是文化的種子。“黃宗羲之后,天一閣逐漸向學者鴻儒開啟了大門,在此后近200年的時間內,獲准登樓的大學者有數十名。”天一閣博物院院長庄立臻說,“如今,從私藏到公藏,從私家藏書樓到公共博物館,天一閣是全社會的文化寶庫,每年吸引著海內外100多萬人來尋訪書香。”

  進博物院西大門,左手邊,一座三層小樓靜靜佇立,這是20世紀80年代末建成開放的第二代書庫。一層,參觀者可以看到古籍被保存在書櫃中的原始樣貌。三層,古籍修復中心的修復師孜孜不倦,讓破損的古籍恢復生機、典雅天成。

  雖有嚴苛家規,天一閣原有藏書依舊逐漸散失。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陸續搜集了散存在民間的天一閣原藏圖書,許多私人藏書家和市民也將自己的珍藏捐給天一閣收藏。

  “珍槧善本,國之寶也。藉吾而舉,及吾身而歸之政府,固吾素志。”清朝藏書家馮貞群捐書時如此明志。

  “天一閣給寧波建立了私人藏書的傳統,而許多藏書家都把天一閣作為藏書的最好歸宿。百川歸海,天一閣的藏書量日漸增加。”庄立臻說。目前,天一閣古籍已達30萬卷16萬冊2.2萬多種,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有189種。

  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國家級傳習導師、63歲的王金玉17歲便踏進天一閣,與古籍作伴。“古籍修復技藝復雜精細,整個流程工序有10多道,用於修復的紙樣便有500多種。”王金玉說,“不花時間、不下功夫,就談不上做好這份事業。其中的講究和學問,都要靠仔細體悟。”

  2016年至2022年,天一閣古籍修復中心共計完成古籍修復79310頁。在修復的基礎上,古籍數字化工作同步推進,至今,已有300多萬頁的古籍實現數字化保存。通過天一閣古籍數字化服務平台,讀者足不出戶就能閱覽和研究珍貴古籍。

  藏用並舉,為了更好地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天一閣開發了200余種讀書主題文創產品,並走進學校開展古籍修復、裝裱拓印體驗,對修復工作進行的網絡直播吸引大眾“雲圍觀”,開展“書與我的故事”“開卷”“晒書香”等系列活動……古籍得以和年輕人產生更多親密互動。

  “天一講堂、天一聽書、天一雲讀、天一夜讀……寧波打造了10余個‘天一’系列閱讀品牌,書香沁人心脾。”寧波圖書館館長徐益波說。

  “在寧波,越來越多市民加入愛書、讀書、藏書、護書、修書、傳書的隊伍,書香浸潤著城市、滋養著心靈。”瞻仰著博物院西大門上郭沫若撰寫的楹聯“好事流芳千古,良書播惠九州”,庄立臻意味深長地說。

  古越藏書樓

  存古開新 傳承文明

  人民日報記者 竇皓

  年逾八十的馮志清,家住浙江紹興越城區,清早,他便來到古越藏書樓讀書看報。這樣的習慣他已經保持了10多年。

  行至紹興越城西小路歷史街區,一座坐北朝南的白色瓦樓古色古香,這便是古越藏書樓。古越藏書樓是紹興圖書館的前身,現在也是紹興圖書館的分館之一。原來四進二樓規模的樓邸,如今隻剩下兩層門樓。幾步穿過門樓,來到后面的民居,依稀能瞥見昔日的廳堂和門基。門樓一樓的展示廳內,復原模型展示著藏書樓的舊時面貌,二樓依舊保持著閱覽室的功能。

  文化繁盛的江南水鄉紹興,藏書文化由來已久。至清代,紹興的私家藏書樓有史可稽的便有20多家。強調“藏而不宣”的私人藏書樓,書籍主要是供自己或者家族使用。然而,紹興先賢徐樹蘭的想法卻有所不同。

  “19世紀末,徐樹蘭在紹興創辦了紹郡中西學堂。但學堂畢竟受眾有限,圖書館則可以在更多人中傳播知識。”紹興圖書館歷史文獻部館員施婧嫻說,一座面向大眾開放、具有公共圖書館性質的藏書樓就此誕生。

  徐樹蘭中過舉人,授過兵部郎中,當過知府和鹽運使,始終熱心於地方公益,以造福鄉裡為己任。1900年,年過六旬的徐樹蘭在紹興古貢院鯉魚橋西首購置了一畝六分地,創辦古越藏書樓。不成想,兩年后待到藏書樓初具規模,徐樹蘭卻因為勞累過度,不幸病故。兒子徐爾谷遵照父親的遺願,於1904年將藏書樓向公眾開放。

  購置書櫃桌椅、聘用管理人員……為了讓藏書樓良好運轉,徐樹蘭費銀3萬余兩,可謂勞心勞力。除捐出家藏書籍之外,徐樹蘭將自己多年搜藏來的大部分書籍悉數捐入,還耗費萬兩白銀,添置了翻譯著作、科學、農學等圖書,以及報章等,藏書總量達7萬余卷。張謇在所撰《古越藏書樓記》中盛贊道:“不以所藏私子孫,而推惠於鄉人”。

  百年歷史長河中,古越藏書樓的藏書歷經磨難,多有散失,殘存的古籍整體遷移到了紹興圖書館的歷史文獻館。

  恆溫恆濕的古籍書庫裡,一排排木制書架上整齊擺放著各類古籍。入門處的兩排書架,是古越藏書樓的舊藏,有1萬余冊。和百余年前一樣,書籍間還擺放著芸香草包,防止虫蛀。

  “一曰存古,一曰開新。”打開書架,當年徐樹蘭參照西方圖書館規制訂立的《古越藏書樓章程》依舊保存完好,創建宗旨令人肅然起敬。7章30節的章程,洋洋四千言,涵蓋了書樓名稱、辦樓宗旨、藏書規程、管理規程、閱書規程、雜規、附則等,用心良苦。

  古今圖書兼收,東西新學著作並蓄,是古越藏書樓的基本藏書格局。徐樹蘭生前手編的書目中,將藏書分為經、史、子、集、時務5部。“相比傳統的四庫分類,徐樹蘭將新學書籍歸入增設的‘時務’部,中西書籍融為一體的古越藏書樓也因此創造了新的圖書館分類體系。”施婧嫻說。

  “變一人書為萬人書”,懷揣這一理念的徐樹蘭,也在《古越藏書樓章程》中加入了一條特殊的制度:本樓新設存書之例,如欲取還此書,繳回本樓收據,即可發還。原來,藏書樓號召社會有識之士捐書寄存,將書籍放在書樓托管供讀者閱覽,同時書主可隨時取回書籍。

  如今,重新整修的古越藏書樓門樓的二樓閱覽室盡頭,有一座徐樹蘭的塑像,背后的牆面上是《古越藏書樓章程》。章程兩側,蔡元培先生為古越藏書樓題寫的楹聯十分醒目,也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從前——吾越多才由續學,斯樓不朽在藏書。

  鐵琴銅劍樓

  開放共享 書香四溢

  人民日報記者 王偉健

  家住江蘇常熟市區的90后王心怡驅車一路往東,約20分鐘,便到了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因樓主瞿氏收藏有鐵琴一張、銅劍一柄而得名,其藏書歷史可追溯至乾隆年間,以藏書數量多、質量高而聞名。”鐵琴銅劍樓紀念館館長王宇介紹,最多時,樓內所藏珍本、善本書籍超過10萬冊。藏書樓的主人一家五代,以保護、傳承古籍為己任,讓這座藏書樓留存至今。

  然而,歷經200多年風雨,鐵琴銅劍樓已不具備收藏文物的功能與條件,其所藏之書已分別被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等收藏。

  如何讓這座古韻悠長的藏書樓“活起來”,再現氤氳書香?王宇說,在國家圖書館的幫助下,2018年鐵琴銅劍樓舉辦了“典籍回家”儀式,讓8700多冊古籍的影印本回到這裡。

  在鐵琴銅劍樓的展櫃裡,有一枚極為珍貴的清代“鐵琴銅劍樓”藏書印。這枚青田石獅鈕石質柔潤,雕工精細,頂部一隻石獅盤臥,栩栩如生。

  此前,這枚印章遺失已有百年之久,一次偶然的機會,常熟市古裡鎮一級主任科員陳建青探尋到了這件寶物的蹤跡。經多方溝通,這枚藏書印終於結束了百余年的漂泊,重回鐵琴銅劍樓。

  隨著一件件舊藏的回歸,藏書樓再度熱鬧起來。2023年底,鐵琴銅劍樓紀念館在展陳更新后重新啟用,通過燈光音效、實物展陳、場景塑造等多種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來。

  古裡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倪聖杰去過鐵琴銅劍樓十幾次,“走進藏書樓,一個個描述歷代樓主藏書、護書的故事在眼前交織呈現,很有趣。”

  鐵琴銅劍樓的后花園裡,有一棟粉牆黛瓦、雕梁畫棟的小樓,上下兩層,建筑面積850平方米。對外開放已有3年多的古裡鎮圖書館便設於此,王心怡經常會來這裡,一待就是一個下午。

  “和普通的圖書館不一樣,鐵琴銅劍樓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這裡飽覽群書,身心都能受到熏陶。”王心怡說。

  古裡鎮圖書館是常熟市圖書館的分館,普通書籍與常熟市圖書館通借通還。有時候,王心怡還會到二樓的古籍庫查閱典籍,裡面藏有再造善本695種8716冊,其中不乏《周易注疏》等珍貴著作。

  “鐵琴銅劍樓倡導一種開放式的、共享的讀書風尚。”王宇說,鐵琴銅劍樓不僅藏書供人飽覽,還另辟專室,備好茶水膳食。正因如此,歷史上,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蜂擁而來,進入藏書樓瀏覽、校勘、轉抄、參觀。

  如今,這座藏書樓蘊含的濃厚文化底蘊不斷影響人們的生活。

  為了賡續文化基因,當地積極用好人文經濟學,古裡鎮以鐵琴銅劍樓為原點,整合徽州會館、文昌閣等歷史遺存,建成了以知識旅游為特色的鐵琴銅劍樓歷史文化街區。

  晚上7點,藏書樓東側的古裡書場舞台曲聲悠揚,講述藏書樓故事的評彈節目正在上演。台下,王心怡聽得入迷。“白天在藏書樓觀書賞畫,晚上在街區裡喝茶聽曲,非常愜意。”她說。

  歷經200多年的風雨,這座古老的藏書樓更加書香四溢……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21日 07 版)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