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開卷有益 書香致遠

2024年04月23日08: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開卷有益,書香致遠。人與書的相遇,每時每刻都在地球的不同角落發生。而今,身處信息時代,讀書學習的手段日益多元,知識寶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公眾敞開,不斷求知、終身學習正在成為風尚。

  今天是第二十九個世界讀書日。讓我們在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閱讀者故事中,領略書香社會的動人風景,感受以學益智、以學修身、以學增才的時代熱潮。

——編者

  在閱讀中汲取力量

  施一公

  相信不少人有這樣的經歷:有時候碰到過不去的坎,讀一本書就釋懷了,因為書籍是前人經過傾心思考之后,留給后人的智慧與經驗。讀書讓人聰明,這種聰明並不是指智商的提高,而是說通過讀書博採眾長,再加上自己的思辨,把前人的智慧經驗變成自己的思考判斷,進而成為自己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一部分。

  對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來說也不例外。閱讀可以使人保持思維的活躍,激發寶貴的想象力。科學的能量和燃料正來自於想象,如果人類不曾對自然進行想象,科學就不可能誕生。

  近年來,我忙於學校事務和教學科研,實際上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讀書。但凡有點時間,我更願意寫作。一些重要的事情,不及時記錄就淡忘了﹔一些科學靈感和頭腦風暴,不抓住便轉瞬即逝﹔一些無緒的想法,通過筆尖的記錄可以更加清晰……所以,對我來說,寫作是對過往歲月的思考和沉澱,更是一種愉快而自在的消遣。

  去年我出版了《自我突圍》一書。一字一句寫來,我回憶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和故鄉生活,記錄了多年來對科技、教育的思考和心得,還有從執教清華到創辦西湖大學的心路歷程。這本書可以說是我過往人生的縮影,也是我看世界的獨白和價值觀的體現,無論是觀點還是文字,都不求完美、但求真實。

  正如該書自序開篇所言:“我是一個與生俱來的理想主義者。”在我看來,理想是宇宙間最美好、最可貴、最閃耀的存在,是讓生命實現價值、得到慰藉、獲得無窮力量的源泉。唯有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極致地感受生命的精彩。有句話叫“人生共同途”,我想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這本書,以我的所見所想鼓勵他們勇敢追夢,告訴他們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幸福和煩惱,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理想都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我還多次向西湖大學的學生推薦過《容閎自傳》這本書。容閎是中國近代史上出國留學第一人,畢業以后他毅然回到祖國,實踐報國理想。容閎在自傳中有關科技、教育對國家的意義的思考,以及一些人生感悟,都對我產生深刻影響。在西湖大學,我們的目標就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希望學生樹立“求知、探索”的抱負,具備“厚德、擔當”的精神,知道人生為什麼要努力學習、如何發揮自己的所學所長,並且能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承擔重任,盡一己之力。

  相比容閎,今天的我們非常幸運,因為身處中國經濟社會大發展的時代。但是,前行的路上一定還會有很多挑戰,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當“小我”與“大我”沖突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在閱讀中汲取力量,執著前行,做一個勇敢的探路者,活出無愧於心的人生。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

  從哲學中獲得智慧

  楊耕

  作為觀念形態,文化往往集中體現在書籍裡,其精華則集中呈現於經典著作中。因此,要想提升文化素養,閱讀經典著作尤為必要。哲學閱讀同樣如此,也要注重讀經典讀原著。

  我的職業、專業和事業都是哲學。在這條道路上我已經走過了40年歷程。40年來,盡管我的身份處於不斷的變化中,但我一直沒有放棄哲學,一直在閱讀哲學、學習哲學。哲學使我懂得我們都是“社會個人”,因而力圖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求得個人的自我發展﹔哲學使我懂得“人要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隻有經過摔跤才能學會走路”,因而“我把命運的搖晃都當作獎賞,依然在路上”﹔哲學使我懂得人的生與死本身屬於自然規律,但生與死的意義屬於歷史規律,因而要在“向死而生”中尋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可以說,哲學已經融入我的生命之中。

  對於並非以哲學為志業的普通讀者來說,閱讀哲學、學習哲學也大有益處,“學好哲學,終身受益”。哲學是關於人生的智慧,它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哲學關注“人生之謎”,本身就是世界觀與人生觀的高度統一。倍數再高的望遠鏡也看不透“人生之謎”,技術再先進的計算機也算不出“人生之謎”,而哲學恰恰是從人與自然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雙重視角探究並解答“人生之謎”,給人的生存與發展以智慧和勇氣。

  閱讀哲學、學習哲學,能使我們拓展理論視野,撞擊理論思維,提升理論境界,加強辯証思維,將此前視為不言而喻、不証自明的問題作為“問題”進行反思,進行自明性分析和前提性批判,在表象中發現本質,在熟知中發現真知。因此,不同專業領域的讀者既要“為學”,即學習專業知識,又要“為道”,即閱讀、學習哲學。

  閱讀、學習哲學,不能從概念到概念,不能僅僅滿足於閱讀者與被閱讀對象之間的“對話”,更不能成為閱讀者個人的“喃喃自語”。對於閱讀來說,更重要的,是同現實“對話”。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史無前例又波瀾壯闊的實踐,必然提出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問題,也必然為哲學思考開辟一個廣闊的社會空間。因此,我們應當結合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社會現實,結合時代背景,閱讀哲學、學習哲學,讀書而又不唯書。

  哲學追求的是真理性的思想,真理性的思想沒有新舊之分,不會隨時間流逝而褪色。隻要對思想史有貢獻,隻要其思想有社會存在和需要的根據,那些思想著作就會跨越特定的時空,給不同時代的人們以啟迪,展現永恆的魅力。這正是我們需要反復閱讀經典著作,需要“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的原因所在。

  (作者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超越極限 問學九天

  陳冬

  經常有人問我,做好“航天員”這門學問,到底有多難?

  難在要接受嚴苛挑選和超常訓練,要在知識、技能、體質、心理方方面面脫穎而出。

  平常人們坐過山車,承受2倍人體重量,就會感到不適,而航天員的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要承受人體自重更多倍的重量,不到一分鐘的訓練,就讓人感覺耗盡了全身氣力﹔狹小環境心理適應性訓練中,航天員還要經受72小時睡眠剝奪,在7平方米小房間內完成各種測試,接受與世隔絕、任務繁重、困倦疲乏的挑戰。這是對身體的磨煉和考驗。

  要成為合格的航天員,還要有善學的本領和苦學的定力。入隊2年時間,我鉚足勁兒通過了8大類58個專業課程的所有考試。進入空間站時代,任務系統更龐大,設備更先進,實驗更復雜,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環控生保一個系統就由上百個零件組成,每一條支路都要搞清楚。艙外服就是一個小型飛行器,復雜程度可想而知,那就一個部件一個部件過……知識保障安全,學習帶來信心。

  做一名航天員,更要有超強的韌性和毅力。加入航天員大隊后的幾年裡,很多航天員離開航天城的次數屈指可數,大部分時間都在重復單調的生活,接受繁重的訓練。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每名航天員都有實現飛天夢的機會,在一年又一年訓練考驗中,在一次次准備出征中,有的航天員達到了最高服役年限,以微小差距與太空夢想擦肩而過……

  航天員再強也是人,是人就總有極限,是什麼支撐他們超越極限、問學九天?

  是飛天夢想。2016年,我第一次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當神舟十一號拋下整流罩,地球的溫柔藍照進我的眼睛裡時,多少次夢中出現的畫面真實地展現在我的面前。指令長景海鵬在旁邊問我:“爽不爽?”我從令人震撼的宇宙美景中回過神兒來,不自覺地提高了聲量:“爽!”38歲的我終於不再需要仰頭看天,也不再需要通過想象去編織宇宙。這一刻,我感到追夢路上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是精神傳承。“神十一”飛天前,我們航天員乘組來到長眠著700多位航天英烈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1958年,10萬工程兵部隊和剛從朝鮮戰場回國的部分志願軍將士征塵未洗,來到大漠戈壁深處建設我國第一個導彈武器試驗靶場。隨后,大批科技人員放棄國外優越條件毅然回國,把汗水和熱血洒在茫茫戈壁,僅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就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偉大奇跡。“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在這裡,我見証著一代代航天人的血脈傳承,內心感到無比的光榮與自豪。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中國航天員將時刻准備接受祖國的挑選,執行更為艱巨的任務,為實現中華民族新時代的飛天夢想,向空間站、向月球、向宇宙更高更深更遠的地方不斷起航!

  (作者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田裡怎會沒有詩意

  裴愛民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卻從小到大一直喜歡看書、喜歡寫作。

  在村裡人眼裡,庄稼人看書能干啥,能頂吃還是能頂喝?我偏偏就放不下手裡的書本。因為看書,有時候把水澆跑了,有時候把鍋燒干了,惹得村裡的人笑話。沒有錢買書,就把娃娃們的課本翻看好幾遍。鄰居娃娃上高中,我有空兒就去蹭書看。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了村委會的農家書屋,裡面竟然擺了那麼多的書。我問村委會主任,那些書我能看嗎?他笑著說,農家書屋的書就是讓農民看的,隻要你愛看,隨時來借書。哎呀,太好啦!我立馬就抱回來了好幾本,心裡高興得不得了。

  看的書多了,眼界寬了,心裡也有了想法,我們村裡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和有趣的人,我為啥不能寫下來呢。就這樣,兜裡裝著一沓紙一支筆,高天闊地兒的,我坐在樹蔭下,看流水汩汩流,聽鳥兒啾啾叫,這一切是多麼的美好,我把這些都寫下來。看書會上癮,這寫字也會上癮,每次澆水我都會帶上紙筆,水淌穩了就拿出來寫,寫晴空下的麥田,鳥兒飛過,寫地頭割草的老漢,背著他的紅柳筐,寫女人們嘰嘰喳喳在地裡掐苜蓿花。

  有一天在農場澆水時,我正在寫字,被農場裡來種試驗田的大學生看見了,他們非常驚訝。有個學生說,嫂子,你愛寫字,我給你手機上注冊個微博吧,你每天寫些文字,就當記日記一樣,發個微博,跟大家分享這些有趣的事。太好啦,這樣多方便呀!我干活休息的空兒也可以掏出手機寫上兩句。剛開始寫的那幾年,很少有人關注,一直寫了三四年,慢慢地才有了上千的粉絲,就這樣一直堅持寫了10年。

  2020年春天,收到一條特別的信息。有個叫花花的丫頭說,大嬸,我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編輯,您寫的文章太好啦,真實地展現了西北農村的生活風貌,想不想出版呢?過了些日子,花花真的從遙遠的武漢來了,和我商量出書的事兒。秋天收完了庄稼,有了空閑,我開始整理文字。整理好的文字寄過去后,我還琢磨著畫了很多畫。出版社一看,嚯,畫比照片更加朴實生動。就這樣,經過了出版社編輯好幾輪的修改和評審,《田鼠大嬸的日記》這本書終於出版發行。

  這本農民寫自己生活的日記,在社會上引起讀者的關注,在我生活的村庄裡也引起很大的震動。村裡好多人紛紛說,沒想到老陳家那個呆兮兮的媳婦竟然還是關在門背后的秀才!

  能自己寫一本書,要感謝這些年看過的書。是書本讓我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從一個膽小怯懦的農村小媳婦,成長為新時代獨立、有尊嚴、有追求的農村婦女。“田鼠大嬸”是我給自己微博取的名字,我喜歡田鼠,因為它靠土地生活,就跟我的生活一樣。雖然每日忙忙碌碌地種庄稼、收糧食,但誰又能說,這長著苞谷、麥子、土豆的土地上,沒有長著詩意呢?

  (作者為農民)

  讀好優秀傳統文化這本大書

  陳麗君

  說來慚愧,過去的19年時間裡,我幾乎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練功和學戲上,留給書本的時間並不多。盡管如此,戲曲這一行擁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包括戲中催人淚下的故事和典雅的唱詞,戲外前輩老師們半生的經驗和語重心長的教誨,都是足以讓我浸潤其中,用力汲取營養的一本“大書”。

  我出生在越劇的發源地——浙江嵊州。從記事起,我就在漫山的茶香裡,聽著長輩們唱“我家有個小九妹”。梁山伯和祝英台、賈寶玉和林黛玉、許仙和白素貞,戲文裡那些傳奇動人的故事,就這樣伴著婉轉悠長的越腔越調,漸漸喚起我對這門藝術的熱愛。

  女子越劇發展至今,已經100多年了。而“女小生”這一特殊的戲曲行當,依舊散發著經久不衰的魅力。越劇擅長表現才子佳人故事,這是中國人獨有的浪漫,我在表演中也細細體會:演賈寶玉時,那是“夢中尋知己,情如春水長”的鐘情﹔演梁山伯時,那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長情﹔演焦仲卿時,那是“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深情﹔演許仙時,那是因愛而勇,不顧世俗之見的痴情。

  我學習的是尹(桂芳)派藝術。尹派小生最擅長塑造的,是溫潤如玉的君子形象。何謂君子?在排演《何文秀》過程中,我體悟到了一個正氣凜然、忍辱負重而又溫文爾雅、深情款款的君子形象。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可能正是中國傳統理想人格在戲曲藝術中的投射。在我飾演過的角色中,鄒士龍的淳朴熱腸,劉承佑的天真正直,陳奎的知恩圖報,陸游的家國情懷,無不承載著中國人朴素的價值觀。就連亦正亦邪的賈廷,身上也有著義氣與擔當。這些舞台上的人生,都深深地影響著我、鍛造著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戲曲演員好像都活在戲台、活在古代,與當下生活有距離。其實,戲曲演員的成長離不開時代土壤。我所在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建團40年來,從未停止過創新探索。如今劇團不僅突破了才子佳人的傳統敘事,把《孔乙己》這樣蘊含深刻思想的現代作品搬上了越劇舞台,還創新改編國外作品,將布萊希特戲劇融入中國戲曲。這些嘗試讓我這個年輕演員大開眼界,我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到不同藝術形式的滋養,表演越劇時也有了更多抓手。

  對我來說,成長幾乎是由練功房裡的滴滴汗水、身體上的處處傷痕累積而成,但我從來不感到后悔。借著越劇,我一點點認識了這個世界,一點點認識了自我。我唱過的戲,演繹過的故事,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一本本成長之書,滋養著我的藝術人生。

  我也深知,未來的從藝路上,還需要進一步讀書學習。通過閱讀,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深地體悟戲曲傳承,進而開闊視野、提升境界,在書香墨香中不斷提升自己身為演員的修養。

  (作者為戲曲演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23日 20 版)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