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來一場騎行之旅

6月3日是世界自行車日,准備好用兩輪感受世界了嗎?
近年來,騎行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自行車正成為連接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的橋梁。
在寧波,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騎行隊伍,騎行悄然成為流行的生活休閑方式。
當下寧波騎行生態如何?騎行該如何發展?如何讓寧波的騎行者更多一點?
騎行線路豐富
自行車騎出新時尚
周末的寧波東錢湖,一輛輛自行車馳騁於道路兩側,成為湖光山色間獨特的風景。這裡既有裝備齊整、經驗豐富的騎行愛好者,也有租車騎行、欣賞風景的“騎行小白”。在不少社交平台,東錢湖已經成為騎行者爭相打卡的熱門目的地。
不只是東錢湖,四明山、大目灣、三江六岸等地也熱度頗高。“寧波有山有水、風景秀麗,具備不同的路況,可供騎行者選擇的路線非常多。”某自行車品牌寧波旗艦店主理人董皓源半開玩笑地說,光一個四明山就有100多條騎行線路。
依托多樣的騎行線路,寧波涌現了一批騎行社團,其中包括一些千人規模的社團,“風自由同行”就是其中之一。據社團主理人朱常輝介紹,目前社團共有1500余人,包括寧波本地的騎行者和一小部分外地的騎行者,“工作日早晨我們會安排東錢湖、甬江大道和姚江邊的晨訓,每次都能吸引數十名騎行者參加。”
騎行熱度不斷上升,寧波吸引了多家高端自行車品牌入駐。
董皓源告訴記者,“長三角范圍內,寧波的騎行氛圍位居前列,各大品牌對市場的預期也比較高,騎行者購置自行車非常方便。”
文旅等產業
“乘”著兩輪火熱向前
“換一種方式感受城市別樣風光”,騎行者在社交平台上交流著自己參加“春日騎行”活動的感受。乘著騎行的熱度,寧波的商家運用“City Ride”的概念,以騎行促進消費。
騎行同樣是一種感受文化的方式。在寧波市區,還有一條充滿文化底蘊的線路——明州羅城六門線,感受千年古城和現代建筑在騎行的過程中來回更替。
2023年第六屆環四明山自行車騎游大會現場,發布了“跟著陽明騎游四明”余姚騎游精品線。該線路從王陽明故居出發,途經四明湖、丹山赤水、鹿亭中村、浙東小九寨,最終抵達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全程約135公裡。
騎車遠行,“追風者”通過騎行釋放旅行熱情。
除了寧波中心城區,四明山已經成為長三角地區騎行者的“心頭好”、騎旅打卡的目的地。董皓源此前曾在上海工作,據他介紹,上海的騎行者經常在周末組團來四明山“騎山”。
“騎行熱”也在倒逼沿線各地完善道路、產品、服務。2023年3月,東錢湖開發建設管理局考慮到安全問題,在熱門“夜騎”路段安裝了路燈。寧波逸帆航海俱樂部則攜手“風自由同行”社團,設置了騎行保障箱,為騎行者提供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寧波逸帆航海俱樂部另辟蹊徑,以每周組織一場清晨“咖啡騎”的形式,借著騎行活動提高帆船運動的熱度。
這些山頭鄉野的騎行線路同樣也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自行車相比於汽車出行,更具有煙火氣,延長了我們接觸鄉村的時間。”寧波市自行車協會副秘書長吳曉軍說,騎車可以幫助我們深入鄉村,促進農家樂或者農副產品的消費。
“追風人”放心騎行
仍有不少煩惱
目前寧波的日常騎行環境面臨和其他城市一樣的難題:非機動車道狹窄,逆行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數量較多﹔汽車隨意佔用非機動車道﹔缺少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的隔離設施,自行車騎上機動車道……
對此,身為騎行者的屠先生感受頗深:“晚上騎自行車出門,經常會在非機動車道上被逆行電動自行車的大燈閃到眼睛,一些右轉的機動車不習慣主動讓行自行車。”
記者發現,機動車佔用非機動車道已經成為困擾不少騎行者的問題。這不僅阻礙了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的正常通行,還迫使騎行者不得不冒險騎上機動車道,與機動車混行。這種情況無疑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風險,對行人和騎行者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寧波市人大代表夏杰認為,非機動車道被佔用還導致了交通擁堵的加劇。“由於非機動車無法在專用道上順暢行駛,它們不得不與機動車爭搶道路空間,這不僅影響了交通的流暢性,也給城市交通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不僅如此,自行車停哪裡也是很多騎行者的煩惱。
根據《2023兩輪綠色出行研究報告》顯示,長三角地區中高端自行車產品需求激增,超過46%的年輕用戶選擇購買中高端自行車。但是在醫院、菜市場、地鐵站、寫字樓等人流密集處,自行車停放點設施仍顯簡陋。“不僅缺少停車架,也沒有足夠防護措施﹔一些停放點既無監控、電子鎖,也無管理人員。”夏杰說。
“騎行道路、自行車停放點……這些都是騎行生態鏈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完善的騎行生態鏈,騎行者隻能在雙休日享受騎行的樂趣,平時隻能把自行車放到家中。”吳曉軍說。
打造騎行之城
寧波可以這樣做
當騎行來到城市的聚光燈下,寧波該如何讓騎行的熱度“更上一層樓”呢?
“寧波擁有不輸其他地區的騎行環境,只是缺少對這些騎行環境的宣傳。”吳曉軍說,寧波可以效仿青海,通過一些騎行賽事和活動為城市引流。
“在這個基礎上,寧波不能僅僅停留在一次比賽或者一場活動上,而應創建城市的騎行品牌,讓騎行變成一張城市名片。”吳曉軍說,通過營造一場以自行車為主題的活動,不僅帶動騎行者之間的交流,還能為城市吸引長期的流量。
騎行熱度的提升,既需要比賽和活動的加持,同時也離不開日常生活中騎行文化和騎行氛圍的營造。
夏杰建議,寧波可以拓寬流量高的非機動車道,並且盡可能地保持線路的直線性,以便騎行者更快捷地到達目的地。
吳曉軍提到,相比於修建專業騎行道,在城市的邊邊角角修建騎行公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騎行公園的成本更低,同時能夠成為生態鏈的一部分,讓騎行真正融入生活,每個人在茶余飯后都有自在騎行的場地。”
除此之外,騎著自行車上路的騎行者也是整個騎行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
夏杰表示,未來寧波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設置小學或者初中階段的騎行安全考試,以加強交通安全教育,“提高騎行安全度和愉悅度的同時,鼓勵騎行成為日常出行交通工具的宣導也必不可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