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安徽向新︱淮北烈山:一顆石榴的甜蜜產業鏈

呂歡歡
2024年07月08日10:2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一棵石榴樹,能做出多少產品?石榴汁、石榴雞、石榴酒、石榴茶、石榴盆景、石榴化妝品……位於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的榴園村,有自己的答案。

淮北市烈山區種植石榴歷史悠久,被評為全國六大石榴基地之一、中國軟籽石榴基地。

如今,當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石榴產業,從石榴採摘、石榴果汁、石榴酒的生產到石榴盆景再到石榴文化旅游,多種“吃法”促進一二三產融合,一顆顆“紅果果”變身“致富果”。

中國軟籽石榴基地淮北烈山鳥瞰。 馮樹風攝

中國軟籽石榴基地淮北烈山鳥瞰。馮樹風攝

一顆“紅果果”的前世今生

“山又高來水又深,一根井繩十八斤﹔砂礓坷垃硌腳心,有女不嫁榴園村……”一曲民謠唱出了榴園村村民曾經生活的困苦。

“當年種石榴那是沒法子,地薄,種別的也不長。好不容易有了收成,吃又吃不完,賣又賣不掉,石榴全爛在山上,石榴樹都被老百姓砍回家當柴燒。”榴園社區黨總支原書記宋興寶回憶。

何以改變?痛定思痛,首先就是要破除品牌不夠響、不夠亮的問題。

2002年,烈山石榴成功注冊“塔仙”牌商標,使烈山石榴最早成為全國品牌石榴,隨后又成功注冊“秋塔山”“淮北石榴”等商標。到2012年,塔山石榴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果農採摘石榴場面。任明華攝

果農採摘石榴場面。任明華攝

農產品品牌形象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后,當地因地制宜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組織成立塔仙石榴專業合作聯社,引導成立與石榴有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8家,家庭農場15家,涉農企業87家,服務農戶石榴種植面積達2萬余畝。

一粒種子能改變一個世界,一顆顆石榴同樣讓村民嘗到了甜頭。

如今,當地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有石榴,以榴園社區為中心,輻射周邊3個行政村山坡地帶,石榴種植面積達數萬畝,2023年合作社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3萬元。

塔山軟籽石榴基地。任明華攝

塔山軟籽石榴基地。任明華攝

石榴串起甜蜜產業鏈

“要把石榴吃干榨淨!”烈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丁曉莉直言,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

以石榴盆景為例,村民宋浩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有著30年石榴種植經驗的他,在2017年決定換個賽道“二次創業”,成立一家石榴盆景基地,賣起了“石榴景色”。

走進榴園盆景基地,大大小小的盆景姿態萬千、生機勃勃。大棚裡,宋浩蹲在盆缽前,刨出一圓坑,將石榴樹樁栽進盆中,小心修剪,擺弄許久,直到做出滿意的造型,才慢悠悠地把土合上。在他身后,從幾十厘米到幾米高的石榴盆景,千姿百態。

宋浩和他的兒子宋慶輝一起修剪石榴盆景。烈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宋浩和他的兒子宋慶輝一起修剪石榴盆景。烈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從2017年創辦至今,我們就地取材,從村民手裡收購年份老、樹形好的石榴樹,然后移種、修剪、依樹造景,來年才能出售。”宋浩說,基地開辟線上銷售模式,訂單量大量增加,石榴盆栽盆景也成為榴園村的一大特色,村裡不少種植戶也跟著做起了這個生意。

採訪間隙,“丁零零”,一陣電話鈴聲打斷採訪。電話那頭,客戶約定下周來盆景園挑選石榴景觀樹,宋浩拭著額頭的汗水,連聲答應。

在烈山,“靠山吃山,靠石榴吃石榴”的說法早已深入人心,不僅僅體現在“宋浩們”身上,當地也在“二次創業”的賽道上搶抓新機遇。

依靠小石榴做成大產業,烈山區同步發展了石榴博物館、明清石榴園等旅游場景,形成了包括石榴酒、石榴茶、石榴盆景等一系列深加工產業鏈條,產業產值達1600萬元,把曾經落后的小鄉村變成了如今的安徽省優秀特色小鎮——石榴小鎮。

特色農產品電商直播。馮樹風攝

特色農產品電商直播。馮樹風攝

“火紅石榴”帶動“紅火日子”

盛夏時節,從四季榴園景區進入,烈山鎮黨建辦主任趙雅倩帶著記者沿“皖北川藏線”蜿蜒向上。

沿途,滿目盡是蒼翠,眾多“摩友”呼嘯而過,觀景平台上人頭攢動,行至山頂“雲端露營”,負責四季榴園景區運維的淮北市禾佳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平正忙著迎來送往。

“這裡的‘雲端露營’非常受歡迎,一到節假日基本一房難求。”宋平說,去年5月以來,逾200萬人次游客為景區帶來超1000萬元營收,“算上直接、間接帶動村民增收,整個景區年創造產值達3000萬元,真是沒想到!”

龍脊天路雲端露營基地成游客“新寵”。 王彥啟攝

露營基地成游客“新寵”。王彥啟攝

“你的沒想到,我們有預料。”烈山鎮黨委委員朱勇接過話茬,他介紹道,2022年4月,烈山鎮黨委牽頭,當地14個村、社區打破地域限制,各拿出40萬元集體經濟資金作為啟動資金,入股聯營成為合作主體,成立集體經濟公司——淮北市禾佳景區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在此基礎上,跨村聯營整合了四季榴園景區內閑置資產、自然山水資源、社會投資項目等,讓“小景點”成了“大景區”。

在今年“五一”期間,僅四季榴園景區就接待游客14.5萬人次,拉動石榴產品、地鍋雞餐飲等收入達1000余萬元,既達到了資源優化配置、景區保值增值的成效,也給了大家大展拳腳的機會。

“跨村聯營,各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普遍提升。去年底,公司還進行了分紅。”丁曉莉告訴記者,公司的收益分配方式為“415”形式,即40%用於保障公司運轉、10%作為困難救助等公益項目、50%用於分紅的比例來分配收益,實現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鄉村振興館裡展示的各類石榴制品。 人民網 呂歡歡攝

鄉村振興館裡展示的各類石榴制品。人民網 呂歡歡攝

再回到景區入口處的“石榴紅了”鄉村振興館,工作人員正忙著向游客推銷石榴酒、石榴汁、石榴茶等各類石榴制品,“大家往裡走走,我們各村(社區)特產應有盡有。”

游客願意來了,石榴汁、石榴酒等衍生品也隨之“出圈”。從石榴產業到文旅融合,一場產業轉移的“雙向奔赴”就此展開,沖刺更高“坐標系”。

你看,安徽的好品,烈山的故事,村民的喜悅,在這片土地演繹得淋漓盡致。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