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5周年

“三小件”講述良渚新變化

方彭依夢
2024年07月09日15:03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今年是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五周年。五年來,良渚文化從“深閨”走向世界,影響力不斷提升﹔五年來,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通過系統性保護和活化利用,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綻放出新時代的光芒﹔五年來,從良渚火種點燃亞運聖火,到舉辦首屆“良渚論壇”,良渚一直在講述更新的故事。

今天,讓我們通過與良渚有關的三樣小物件,來了解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后,這五年的新變化。

一瓶植物精油

穿過一片臨水的蘆葦地,行至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的南城牆遺址,不少游客在此處參觀打卡。吸引游客們駐足觀看的,除了良渚古城城牆的完整剖面結構外,還有正在遺址根部區域進行遺址點修復工作的高海彥。隻見她手裡拿著一個噴壺,正對著面前的“土牆”噴洒。

噴壺裡裝的啥?

“植物精油!”作為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產監測管理中心遺產監測科副科長,高海彥驕傲地介紹,“這是我們最新的研究成果,用來抑制遺址微生物病害的。”

工作人員向遺址剖面噴洒植物精油。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工作人員向遺址剖面噴洒植物精油。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往年到了梅雨季,高海彥總是很頭疼。“一下雨,遺址土壤內容易出現苔蘚、霉菌等微生物,它們在生長過程中分泌酸或產生其他物質,腐蝕遺址本體。”她打了個比方,“就像人得了皮膚病,先是影響‘美觀’,后續還有可能引發病變。”

“地下氣象萬千,地上土丘一片”。良渚遺址是分布於南方潮濕環境中的古代土遺址,多雨潮濕的環境會讓土遺址面臨本體滲水、開裂、表面粉化脫落、微生物病害等風險。

本著“保護第一”的原則,如今良渚遺址絕大多數已發掘的遺址點都被回填保護,埋藏在地下。為了更好地向公眾展示良渚先民智慧,傳播文化遺產的價值,遺址區內保留了幾處遺址本體展示點,南城牆遺址就是其中之一。

展示和利用都是在保護好遺址的前提下才能進行。自2021年起,良渚遺址管委會與敦煌研究院、浙江大學等聯合攻堅,首次提出綜合環境控制法的保護新理念,研發了南城牆遺址半開放環境干燥保護技術和老虎嶺遺址封閉環境高濕保護技術。

“針對土遺址表面微生物的多樣性,我們與浙江大學合作開發了復合配方植物精油來抑制苔蘚、霉菌的生長。”高海彥介紹,2023年3月,這款植物精油開始在南城牆遺址和老虎嶺遺址試用,目前經過一年多的試用,顯示有效抑制效果達98%。

使用復合配方植物精油可抑制苔蘚、霉菌的生長。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使用復合配方植物精油可抑制苔蘚、霉菌的生長。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比數據更加直觀的是南城牆遺址剖面上清晰可見的分層。

“原先苔蘚、霉菌覆蓋在剖面上,分層很難看出來。現在微生物幾乎沒有了!”高海彥介紹,“植物精油是無色的,噴上去后,遺址本體表面的顏色不會有變化。精油成分來自植物,綠色環保、容易揮發,不會留在文物內,最大程度降低了對遺址本體的影響。”

7月8日,潮濕環境土遺址保護實驗室在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產監測管理中心正式揭牌。高海彥表示,后續,該實驗室將為良渚遺址的保護提供更豐富的研究支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潮濕環境土遺址保護提供“良渚經驗”。

一把考古手鏟

每到周末,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鐘家港作坊區東北面的公眾考古區,經招募成團的公眾考古志願者總會如約而至。他們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專業考古工具,體驗考古全流程。

20歲小伙兒李哲昊就是其中一位,他是特地從上海趕來參加活動的。

“我以前以為考古就是挖寶藏,沒想到還有這麼多知識點!”李哲昊指向發掘區域內劃好的方格網,“這叫‘探方’,我也是才學會的!”說罷,他興奮地揮動手鏟,躍躍欲試。

現場,來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的專業老師,正耐心地給志願者們講解良渚文化和考古知識。在學習了如何使用考古手鏟、刷子等考古工具后,志願者們在良渚古城遺址社教專員的指導下,進行鏟邊、刮面、撿拾等考古工作。

考古志願者用一把手鏟,開啟一段探知五千年文明的驚喜之旅。良渚遺址管委會供圖

考古志願者用一把手鏟,開啟一段探知五千年文明的驚喜之旅。良渚遺址管委會供圖

“大概三五公分,你可以自己體驗一下。”聽完講解后,李哲昊在探方中小心翼翼地刮去表層的泥土,仔細尋找確認著泥土中是否埋藏有文物。約半小時后,他捧著剛剛挖出來的文物,興奮地向大家展示。

用水一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初步斷定,這應該是商周時期的一塊陶片,距離現在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

收獲驚喜后,為了讓新鮮出土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志願者們給挖到的“寶貝們”挨個兒進行登記並貼上標簽,在裝袋封存后認真完成《考古日志》。

“我平時喜歡看有關考古的紀錄片、綜藝,覺得很神秘。參加公眾考古活動讓我對考古工作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也從另一個視角感受到了良渚文明的魅力。”李哲昊說,“能親手挖出文物我覺得特別幸運!”

“一小鏟,五千年”。自2021年8月首次開展以來,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公眾考古活動已吸引數千名考古志願者參與。

公眾考古活動。良渚遺址管委會供圖

公眾考古活動。良渚遺址管委會供圖

除公眾考古外,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還專門針對兒童設置了“考古天地”。另外還有實驗考古區和工匠作坊區,青少年可以體驗木骨泥牆制作、大木作加工,以及玉器、陶器、漆器制作,了解良渚時期的制作工藝。

“考古能夠讓人們真切地觸摸到中華文明的血脈。”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運營負責人鄭佳表示,近年來,通過打造考古體驗項目等一系列品牌活動,開展配套的研學課程,讓公眾在良渚與歷史重逢,與過往五千年建立連結。在尋跡探源的過程中,不斷拉近其與良渚文化的距離,讓古城遺址煥發新的活力。

一套科普繪本

走進位於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東南面的良渚博物院,不少孩子正在文創休閑區翻閱五顏六色的繪本,每本封面上都有“良良”兩個字。

“良良”是誰?

“一個來自於五千年前的小女孩,她就生活在良渚。”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副院長黃莉介紹,“這是我們創作的‘良良’系列繪本,良良是繪本故事的主人公。”

“良良”系列繪本。良渚遺址管委會供圖

“良良”系列繪本。良渚遺址管委會供圖

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長啥樣?那時候的普通民眾是如何勞作的?又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日常的衣食住行?如今,這些問題都可以由繪本中的“良良”來回答你。

“對於觀眾來說,僅靠一次參觀可能並不能完全理解良渚文化的內涵。因此,我們希望用大眾易懂、感興趣、讀得進的方式講好良渚故事,更好地傳播良渚文化。”黃莉介紹,為求創新和突破,主創團隊最終決定用繪本的語言來講述“讓孩子們聽得懂的良渚故事”。

作為主創之一,良渚博物院學術研究部工作人員賈艷表示,在兼顧了知識性與故事性的同時,該系列繪本突破了原有的博物館教育時空的限制,將紙質的書與現實場館和數字媒體進行了聯動。

“比如這一頁看到的這一件玉器,轉身走入博物院的展廳,就可以找到它。”賈艷舉例介紹,“再比如《良良的古城世界》所涉場景即為良渚遺址申遺片區,小朋友們可以跟隨良良的腳步進城參觀。”

此外,繪本中還加入了一些創意設置,在便於親子互動的同時,也讓晦澀難懂的歷史更加全面、真實、立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目前,“良良”系列繪本已發行6冊。近年來,以繪本作為科普的基礎文本,良渚博物院更是推出了“繪本+”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創新模式。其中就包括“良良的漫游記”系列社教活動。

“良良的漫游記”系列社教活動。良渚遺址管委會供圖

“良良的漫游記”系列社教活動。良渚遺址管委會供圖

“活動採用親子讀書分享會、互動社教課程等方式進行,目的是將良渚文化以更淺顯易懂、生動有效的方式帶到廣大青少年兒童的身邊。”黃莉說,“我們圍繞繪本開發不斷推陳出新,希望通過互動課程、音頻播客、兒童劇、科普視頻等豐富多樣的科普形式與社教活動,真正讓大家走近良渚文化。”

以文物保護創造“良渚案例”,以品牌活動建設“良渚窗口”,以活態傳承講好“良渚故事”。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高標准推進良渚遺址保護管理、考古研究、遺產展示、文化傳播、文旅融合等工作,持續放大文化遺產帶來的文化價值效應,努力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責編:方彭依夢、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