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勇當“碳”路者
有人說它是“一本賬”,算清了我們能為保護這顆星球貢獻幾多﹔有人說它是“一根杠杆”,撬動了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綠色轉型發展﹔也有人說它是“一塊試金石”,磨礪出了一批批改革者的實干與擔當。
在衢州,“碳賬戶”被越來越多人所津津樂道。
回望那一年,改革開放的腳步已邁入“不惑之年”,衢州正緊鑼密鼓地探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建設。率全省全國之先探索的碳賬戶體系改革,成為了一把“金鑰匙”。
目前,衢州已建立工業、農業、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和林業碳匯7大領域的碳賬戶215.2萬個,形成政府治碳、企業減碳、個人低碳的全方位、多層次應用體系。
從無到有:“寫上去,我們就沒有退路了……”
那也是一個酷熱的夏天,銀行裡排著長長的隊伍。一邊是辦理業務的老人們抱怨等候時間長,一邊是銀行櫃員們忙到連去洗手間都沒有工夫。
“這多不好呀,像轉賬這樣的業務明明可以手機上辦,可大家還是習慣來銀行,既浪費紙張油墨,又增加交通負擔,效率低還不環保。”當時身為中國人民銀行衢州市中心支行支付結算科科長的童春英看在眼裡,也急在心裡。
一次業務交流學習中,童春英遇到了一位來自興業銀行的客人。談到之前關切的問題時,兩人的思想火花開始碰撞。“我們能不能幫助客戶把通過線上辦理業務,減少排放的碳算出來?比如省下一張紙,少開一次車,減排了多少碳?”聊著聊著,銀行個人碳賬戶的概念雛形就出來了。“減碳就是減緩溫室效應,往大了說關乎我們人類存亡。交流結束后我就跟行領導匯報了。”讓童春英沒想到的是,這次匯報就像蝴蝶扇了扇翅膀,會帶來一場新的風暴。
當年,衢州與湖州同時獲批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相較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的湖州,衢州要“改”出自己的特色並非易事。聽完童春英關於碳賬戶構想的匯報后,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衢州市中心支行行長的周麗深表認同,當即希望把“銀行個人碳賬戶”寫進衢州綠色金融改革的建設行動方案中,這讓大家也始料未及,“當時所有人心裡都是沒底的。因為改革方案是以五年為周期,如果沒寫上去,這五年我們自己試著干,還有試錯的機會。”童春英感嘆,“但寫上去,我們就沒有退路了……”
“真能干出來嗎?”同事們提出了各自的顧慮。
片刻沉靜后,周麗給了大家一個堅定的眼神,“能!我相信大家一定能!”
很快,“個人碳賬戶”就寫進了方案裡。那一天,也被同事們形容是“破釜沉舟”的日子。正當此時,方案得到了衢州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這讓大家為之一振。
次年初,在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衢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長吳金龍的帶領下,童春英與團隊正式啟動了碳賬戶的課題研究。當查遍資料,童春英才發現自己進入了科研的空白地帶,“關於碳的統計,沒有模板,沒有樣本,甚至連參考的依據都沒有。”她有些無奈,因為連個“巨人的肩膀”都看不到。
“既然前無古人,那我們就當這個來者吧。”通過多方打聽,團隊在北京環境交易所找到了關於碳的計算器,得到了相關算法的支持﹔與此同時,團隊選擇了江山農商行作為試點單位。試點成功后,年末,銀行個人碳賬戶便推廣到了衢州6個縣(市、區)的所有農商行。
下一步,就是把銀行個人碳賬戶擴面到衢州全市所有的銀行了。“那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位位行長帶隊,一次次去杭州、去北京,好說歹說、苦口婆心地把項目爭取下來。”回想當時的畫面,大家依舊感動。經過近10個月的努力,銀行個人碳賬戶在衢州全市25家銀行全部上線。
“效果還是很顯著的。因為越來越多的客戶知道使用線上辦理銀行業務、繳納水電費,以及選擇綠色出行能夠減碳,還能夠換算成積分,用來兌換禮品,還可以獲得商家優惠。這是一個很好的導向。”中國人民銀行衢州市分行支付結算科科長曾海燕說,沒想時至2024年的衢州“兩新”促消費活動中,市民還能用碳賬戶積分,享受買房買車買家電的優惠。
勝利,堅定了改革的步伐。緊接著,銀行間打通數據壁壘,統一核算標准,讓衢州全市的銀行個人碳賬戶運作更為科學,也增加了市民對減碳的認識。此時,更宏大的“碳”路圖,正被衢州市委市政府謀篇布局……
從1到7:“拿出我們的熱情,去感染他們”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3060“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如何用數據識別低碳資產成了關鍵,彼時的衢州亟需一根杠杆去撬動產業的綠色轉型。“往遠了說,這是‘國之大者’﹔往近了說,在‘碳壁壘’‘碳關稅’的背景下,這關系到外貿出口,關系到企業切切實實的利益。”時任衢州市發改委資環處處長的劉紅飛說。
此時,在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踐中得到關注的碳賬戶被寄予了重望。衢州市委市政府謀劃將其作為“雙碳”的衢州路徑,利用碳賬戶對碳數據進行採集、核算及評級,金融機構根據數據推出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構建激勵相容的碳減排金融支持機制。
2021年3月,“建立企業和個人碳賬戶”被寫入了衢州“十四五”規劃。同年5月,衢州構建工業、農業、個人領域三大碳賬戶體系﹔7月,建筑碳賬戶入列﹔8月,再添能源、交通碳賬戶﹔11月,隨著林業碳匯的加入,涉及七大領域碳賬戶體系架構搭建完成。“相當於我們有了七本賬。”劉紅飛說,“統計得更全面了,涉及的部門也更多了。”為了各部門能協同作戰,當月,衢州成立了碳賬戶建設專班。
深夜,會議室燈火通明,40多位干部已經參會三四個小時,依舊神情專注,討論激烈﹔會議室外,整面牆的“碳賬戶項目作戰圖”裡,一面面代表著完成進度的小紅旗格外顯眼……這樣的場景已經深深烙在了劉紅飛的記憶裡。“專班成立后,市領導高度重視碳賬戶建設工作,每周都要聽取項目進展情況,大家一起找問題、想辦法。”劉紅飛說。
為了得到更多支持,專班成員們一趟趟前往北京,拜訪了包括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以及國家統計局等部委,還有高校的科研團隊與智庫。“深冬的夜晚,走在燈火闌珊的長安街,心裡多多少少有些惆悵。”專班成員、國網(衢州)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毛志斌回憶起當時在北京的時光,也陷入過迷茫與未知。
“好在我們有熱情,那就拿出我們的熱情,去感染他們。”毛志斌還記得,最打動對方的,就是團隊成員的態度,“大家不僅把碳相關的理論知識學得扎實,更把‘雙碳’政策吃透,能侃侃而談,引起了對方的興趣。”從部委領導到專家學者,都給了衢州碳賬戶相關工作極大的鼓勵,“每一次從北京回來都感覺信心滿滿,收獲豐富。”
這樣的熱情,在向企業推廣使用碳賬戶時,也起了積極的作用。“對於頭部企業,我跟他們講,用好‘碳賬戶’,是建立企業話語權的一個全新賽道,意味著行業的統治力,要積極去佔領高地﹔對於中小企業,我告訴他們,要跟上潮流,不能被時代所淘汰,不關注‘碳賬戶’,就容易一步錯、步步錯,最后無情出局。”專班成員張海說。
碳賬戶也實實在在地為企業轉型升級發揮著作用。衢州江山有一家生產雙氧水的企業,在“雙碳”目標出台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並不受約束,因此效益不錯。可是碳賬戶一建立,監測數據將其賦了紅碼,企業就著急了,“紅碼意味著行業裡表現較差,在這個全新的賽道上,未來想要得到金融支持,就很難了。”專班成員相告,這家企業行動很快,立刻將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回收,做成干冰等產品再銷售,一來紅碼轉綠了,獲得了專項貸款﹔二來每年還為企業增加了上百萬元的效益。
得益於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經驗,改革中,衢州企業在碳數據監測方面日趨完善。然而在農業領域,監測過程比起工業更復雜,但碳賬戶的正面效益依舊在釋放。
衢州龍游一家農場,種植著2萬多畝水稻,農場主是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庄稼漢子,對減碳概念似乎有些難理解。來自衢州市農業農村局的專班成員就耐心地講解,種稻使用的化肥因為不能被完全吸收,會有超過60%的浪費,並形成甲烷類的高能溫室氣體,增加了碳排放。“他搞清楚后,做了一件事情讓我切實地感受到了什麼叫智慧來自於民間。”專班成員說,農場主在稻田排水口橫向挖了一條溝,種起了茭白、花卉,讓浪費的化肥得以再次被吸收,並命名為“生態溝”。
走進位於江山賀村鎮石后村的一處數字化低碳牧場,一幢幢高樓裡住的都是生豬。負責人王利通相告,結合碳賬戶的應用,自2021年起該集團開始建成數字化低碳多層樓房牧場,“相比傳統模式節約90%的土地資源,每年減少碳排放在4166噸以上。”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衢州市幫助企業實現減碳降本6.3億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碳賬戶的成績就是這樣一步步干出來的。”專班主要負責人表示,每當看到“低碳”的共識在凝聚,他都頗感欣慰。
從淺到深:“我們堅信,未來是可期的”
“難以置信!”“不可想象!”“衢州竟然能做到這一步!”這些年與專家交流碳賬戶經驗,多位專班成員聽到這樣的評價。“還記得2022年8月,聽完我們的匯報后,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專家們竭力推薦將衢州的案例寫進《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要知道當時這份白皮書都進入送審環節了,最終還是加上了我們,這是莫大的肯定。”
回望“碳”路,毛志斌也頗有感慨,“當年起步,我們連個作業都抄不到﹔而現在,各種渠道來抄衢州作業的城市比比皆是。”不過毛志斌認為,衢州的優勢在於系統思維,實現了碳數據的全領域覆蓋,碳監測的各領域貫穿,並最終收口到碳金融、綠色金融,以閉環式的體系化運作。
“我們改革靠的是什麼?勇於探索,勤於學習,堅於自信,重於實踐。”毛志斌則用了16個字總結,這也是他解決困難與問題的經驗。
雖然每次例會都有新的問題出來,但在劉紅飛看來,這也是一件好事,“不改革哪裡會有問題呢?有問題恰好說明我們在路上,而且問題多了說明我們接近了改革的深水區。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堅信,未來是可期的。”
劉紅飛認為,改革也要講究尺度與分寸,結合大環境與現實的情況,把握好節奏。
“碳賬戶改革走的每一步,都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衢州市發改委黨委書記、主任鄭建忠看來,碳賬戶改革體現了衢州市委市政府推動改革的初心和戰略定力,“專業與堅持是大家的共識。”
童春英帶來了一個好消息,“經過近三年的努力,作為全國金融行業標准的‘銀行個人客戶碳賬戶服務指南’即將出台了。”想到這項改革之初,連篇信息都發表不了,到如今做出了全國的標准,她笑言這條路是探對了。
“以前在外地人的觀念裡,地處盆地的衢州思維偏保守,但是實踐也証明了,我們不缺改革精神。”童春英認為,碳賬戶體系改革之所以能成功推進,也正是吃到了這些年衢州改革的紅利,特別是數字化改革與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對數據採集、場景應用等起到了幫助。
聚焦這一位位“碳”路者,他們生長在這方曾孕育出謝高華這樣豐碑式改革人物的土地,他們流淌著“崇賢有禮、開放自信、創新爭先”新時代衢州人文精神,充滿著“拼意志、拼擔當、拼智慧、拼合力、拼作風”的勁頭。
“碳”索永無止境,改革未有窮期。扎實推進“五鏈”融合集成改革、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體制機制改革、科技及體制“雙創新”改革、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身處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的衢州正劈波斬浪,不斷創新超越,探出新的成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