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禽異獸頻現 金華婺城多措並舉守護生靈和諧共生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日,金華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再傳喜訊,8月23日晚,該保護區在聯合浙江大學、浙江師范大學進行野外博物館展線調查時,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黃嘴角鸮。這一發現切實增加了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鳥種多樣性,也為婺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增添了生動的一筆。
作為千年州府之地、仙山秀水之都,婺城區生態資源豐富,自然風物怡人,而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婺城區南部,和武義、遂昌接壤,是目前浙江省內面積最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9549.82公頃,也是浙江省生物多樣性最豐富、自然風光最優美的區域之一。
黃嘴角鸮的首次發現,為金華市添加了一項鳥類新記錄﹔白頸長尾雉的現身成為人們的意外之喜﹔還有黑麂等野生動物的出現進一步增加了婺城的生物多樣性……這些年來,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棲息了眾多珍稀瀕危動植物,種群逐漸擴大,保護和研究價值越來越高。而這些現象的發生,是婺城生態逐漸向好的生動體現,也是婺城越來越重視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鮮明成果。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我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生態安全屏障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年來得益於人類活動減少、植被增加,不僅讓生態環境得到了持續改善,更促進了野生動物棲息繁殖。”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2023年5月,保護區的紅外照相機首次拍攝到一對野生中華穿山甲在繁殖期共筑“愛巢”﹔2024年8月初,當地村民還發現了一隻中華穿山甲,在經過救護團隊救助后被放生回歸野外,可見婺城生物多樣性保護卓有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為進一步做好保護區內中華穿山甲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科研、監測、救護、繁育、放歸和科普工作,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專門建設了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研究基地。一直以來,該保護區在通過設立長期監測樣地,使用紅外監測儀、無人機等數字化設備的同時,建立了網格化救助保護體系,全域動員、全員參與,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加強。目前,已初步形成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和生態系統變化監測網絡,有效保護了野外物種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平衡。
近年來,婺城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引領推進美麗婺城建設,全面打響婺城生物多樣性品牌,發布了婺城首條生物多樣性體驗地研學路線——“美麗婺城生物探索”研學游,入選首批星級生物多樣性體驗地6家,吸引了雲南、安徽等地來婺城區學習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工作。此外,婺城還啟動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開展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綠盾”自然保護地和生態紅線問題線索回頭看,並以深化林長制為牽引,持續健全林長責任體系,分別在南山自然保護區和雙龍風景名勝區建立生態聯勤警務站,依托聯勤、聯動、聯防工作機制,著力構建共護、共治、共管生態治理新格局。
厚植生態底色,做足綠色文章。接下來,婺城相關部門也將持續強化頂層設計、夯實法治基礎、完善體系建設、加強交流合作,不斷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宣傳力度,用最實作風做好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力夯實生態基礎,守護好婺城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