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麗水龍泉:以“三個五”奔富 破題鄉村振興的“木桶效應”

沈雋、葉曉龍、周亦菁、鄭雪峰
2024年09月05日14:09 | 來源:麗水日報
小字號

麗水龍泉低收入農戶收入再創新高——2024年上半年,龍泉市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8元,同比增長14.1%,增速居浙江省山區縣第2,連續四季度領跑麗水市。

難能可貴的“第一”背后,揭示了龍泉農民增收的奧秘所在:始終把縮小“三大差距”作為主攻方向,龍泉全面發力“擴中”“提低”,建立健全“五覆蓋五提升五不少”全域結對幫扶擴增收機制,不斷拓寬低收入農戶和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雙增”路徑,持續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共同富裕注入新內涵。

一隻水桶能盛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而龍泉的“五覆蓋五提升五不少”,正是聚焦低收入農戶和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這一“雙增”重點。在實現鄉村振興進程中,回應百姓對共同富裕的期盼,龍泉創新建立健全的“五覆蓋五提升五不少”發展新路徑所激起的“木桶效應”,正是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鄉村振興的具象化探究。

全域全覆蓋打出“共富”組合拳

“家裡廚房、客廳都改造了,牆面裡原來看上去很黑、很臟,現在干淨清爽多了,人一走進來就覺得很舒服,用電也安全了。”十幾天前,龍泉市查田鎮東皇村村民李彩華家通過牆面粉刷、電路改造等一系列改造,整個房子煥然一新。談起今年家中的變化,李彩華不住地感慨,“這房子20多年來一次也沒裝修過,這次翻修后整個房子是大變樣了。房子一改造完,我就把房子裡裡外外都清掃整理了一番,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對於61歲的李彩華來說,更讓她感到欣慰的是2023年小兒子大學畢業后應征入伍。“一家三口的開支就靠我一個人干活,這些年多虧有政府的幫扶好政策。小兒子一直有個從軍夢,也是為了緩解家裡的經濟困難,鎮裡的工作人員也給了他很多建議。”李彩華早年喪夫,獨自一人把兩個兒子拉扯大。大兒子因為智力障礙沒有勞動能力,為了方便照顧,李彩華隻能在就近工廠裡打工,家庭條件雖然困難,但“日子還算過得去”。2023年,通過鎮裡及相關部門摸底上報審核,她在村裡得到了一個公益性崗位的工作,“這崗位不僅離家近,每個月還能增加945元的收入。現在的日子是越來越有奔頭了。”

從2023年到2024年,短短幾個月間,李彩華一家的生活發生著巨大變化,看得見的變化有家庭收入、生活居住環境,而更多“看不見”的變化涉及醫療保障、兜底保障、就業幫扶等,而這些都源自2023年龍泉建立的“五覆蓋五提升五不少”全域結對幫扶擴增收機制。

一個村或者一個人的鄉村全面振興或許容易,但如果把這個數字擴大到214個村和萬名低收入農戶,無疑成了一個大命題。

著眼於一盤棋,謀定而后動,龍泉在關鍵領域進行硬核突破。2023年11月龍泉高規格召開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推進大會,拉開了龍泉進一步推進全域鄉村振興的序幕。其中,“擴中”“提低”是關鍵著力點,實現路徑則是建立健全“五覆蓋五提升五不少”全域結對幫扶擴增收機制。

在龍泉提出的“五覆蓋五提升五不少”中,著重在產業幫扶、就業幫扶、志願幫扶、教育成才、健康養老、文化供給、醫療保障、兜底保障、設施保障等九方面著手,同時通過制定萬名低收入農戶奔富、村集體經濟鞏固提升、全域共富工坊建設等3個三年行動計劃,制定低收入農戶“菜單式”幫扶、低收入農戶農產收購等系列政策8項,深入實施山區共富提效行動,全力推動低收入農戶和村集體經濟收入“雙增”。

“擴中”“提低”牽涉區域、產業、就業、收入、醫療、幫扶體系、生活品質、城鄉結構等方方面面,並不能通過某一方面單打獨斗,也不能靠某些領域修修補補,而要通過政府、企業、社會、個人的綜合施策、系統驅動。

“五覆蓋五提升五不少”這一“共富”組合拳,正是從共性維度入手,精准推出“個性畫像”,環環相扣、相互促進、持續深入發力。

自2023年以來,按照這張“統考卷”,龍泉各領域、各條線紛紛開動腦筋、開展行動。比如在市直單位干部全覆蓋結對幫扶低收入農戶的基礎上,組建螞蟻部落愛心協會等15支志願服務隊伍和19支鄉鎮(街道)志願服務總隊,擴面將136家企業、31家示范家庭農場和22家社會組織(駐外商會)納入結對幫扶﹔建成各類“共富工坊”145家,吸納就業人數7200余人,其中低收入農戶800余人,覆蓋全市19個鄉鎮(街道),將工坊精准布局到生產、加工、銷售等關鍵環節,建設龍泉靈芝、黑木耳、鐵皮石斛等一批特色產業工坊﹔在15個鄉鎮43個沒有村醫或村醫服務能力薄弱的行政村,實現全市鄉村醫療網點全覆蓋,為偏遠山區的800余名低收入農戶提供醫療兜底保障……

奔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在龍泉,“五覆蓋五提升五不少”實現的是81個重點村、七千余戶低收入農戶1.2萬人幫扶結對全覆蓋。在經過第一階段的深入推進之下,龍泉全社會動起來、加把勁,各方潛能從“物理疊加”變為“化學反應”,正點燃龍泉共同富裕強勁引擎。

眼下,位於龍泉竹垟畬族鄉金田村的某品牌菇業二期廠房的短棒生產線上,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菌棒裝袋,在菌棒束口后,工人們會在菌棒中插進一根塑料管,為后續的液體接種預留空間。

“由於八九月就是黑木耳的菌棒生產期,所以我們趕在7月建成了二期廠房。預計短棒的年產量能達到600萬棒,再加上一期生產線300多萬棒的年產量,單是短棒生產加工,一年就近1000萬棒。”該品牌菇業負責人葉林森說。

在金田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黑木耳。對於金田人來說,像該品牌菇業這樣的現代化菌菇生產企業,無疑為這富民產業又添了一把興旺之火。尤其是對於低收入農戶來說,當地依托該品牌菇業,以“企業+強村公司+村集體+低收入農戶”發展模式建立黑木耳共富基地,已連續三年帶動了44戶低收入農戶增收70余萬元。

“農戶每年投資1萬元,年底加上分紅和政府菜單式幫扶,至少可以拿到1.75萬元。除了分紅,低收入農戶還可以在共富基地和該品牌菇業享有優先務工權,手腳麻利的農戶,年收入超過了3萬元。”竹垟畬族鄉常務副鄉長吳金美告訴記者。

不久前,龍泉還推出“黑木耳最低保護價”收購模式,組織15家黑木耳收購商與各鄉鎮(街道)代表簽署了《黑木耳最低保護價收購協議》。按照協議約定,此次黑木耳收購周期為今年種植的冬耳批次,即2024年9月至2025年4月的黑木耳。企業和收購大戶為農戶特別是低收入農戶種植兜底,但同時農戶也要保証銷售的黑木耳滿足企業收購標准,嚴禁摻假。

黑木耳是龍泉食用菌第一大產業。2023年,龍泉栽培黑木耳1.36億棒,總產值達9.7億元,產量和產值均位居浙江第一。近年來,龍泉堅定不移把發展黑木耳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今年以來,黑木耳產業提質擴容行動也成為“擴中”“提低”的重要抓手,今年龍泉黑木耳栽培規模預計達到1.6億棒。

同樣進入“生產”高峰的還有龍泉6000余畝的再生稻頭茬收割,位於八都鎮的龍泉市浙農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的烘干中心內,9台烘干機正24小時不間斷運轉。工作人員將當天收割的稻谷送進生產線,12個小時后,新收割的稻谷便粒粒干爽。

“中心包括育秧、烘干、農資、農機四大板塊,這裡的烘干、植保等設備都是麗水最先進的。”龍泉市浙農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成功入選首批省級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創建名單,並於1月投入使用,中心配有大中型拖拉機、履帶式旋耕機等多套農機裝備,是集工廠化育秧(苗)、稻米烘干加工、農技服務、農機維修、農資配送、農產品營銷、倉儲保鮮、農事研學中心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數字平台為一體的農業綜合性服務平台。中心相關負責人毛大有告訴記者,“中心輻射范圍涵蓋八都、竹垟、查田、錦溪等鄉鎮,將有力彌補水稻育插秧、糧食烘干等薄弱環節,受益3000余戶農戶,為農戶節約成本約120萬元,服務性收入200萬元,助力龍泉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突破75%。”

美好生活可感可及可期待

“這裡的菜燒得好吃干淨,還便宜,讓我們省時又省力。”近日,記者在龍泉查田鎮查二村老年助餐服務點看到,正在用餐的老人們吃得津津有味。助餐點的牆上貼著每天兩葷兩素的“一周食譜”,每一張餐桌上則貼著依據堂食老人個人愛好和健康需求定制的“口味清單”。

今年4月,查田鎮查二村老年助餐服務點正式投入運營。助餐點設有休息室、活動室等,並設10個日間照料床位,有固定堂食和固定送餐兩種模式,每月服務輻射周邊鄉鎮7個村,600多人次。

正在用餐的王維蘭老人告訴記者,助餐點裡,69周歲及以下的老人8元一餐,70周歲至79周歲的老人6元一餐,8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經政府補貼后僅5元一餐。“村裡人都知道助餐點,特別是老人家都把‘助餐點’當做自己家,飯后,很多人還會留在助餐點活動,看書、看電視、嘮嘮家常,這裡就是我們的娛樂場所。”

11時許,一份份熱騰騰的午飯“整裝待發”,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為離助餐點較遠的高齡留守老人送飯菜上門。“查田鎮及周邊鄉鎮有許多偏遠村,‘買不到菜、做不了飯’是村裡許多留守老人的生活難題。他們有用餐需要的,我們就直接把飯菜送上門,老人們在家等著就可以了。”助餐點負責人葉德霞說。

不僅如此,在查田,還有一支17人組成的山區養老“管家”隊伍,重點聚焦農村留守老人,提供常態化居家探訪關愛、信息採集、需求摸排、政策宣傳和供需對接等基本養老服務,每一個養老“管家”配備一個健康工具箱,用於日常監控監測。

在龍泉,巡回診療車、愛心義剪隊伍等都不約而同地“上山”,推動著山區公共服務延伸至大山深處。截至目前,龍泉已建立養老服務、扶貧助困、助醫助學、農技培訓、法律宣傳等各類志願服務隊伍540支。

“五覆蓋五提升五不少”的故事中都離不開人的身影,而所有美好故事的主角始終都是廣大農民群眾。

日前,一則展現龍泉市屏南鎮在炎炎夏日仍保持24度宜人氣溫的網絡短視頻,仿佛一陣清涼的微風拂過人們的心頭,短時間內在網絡上點擊量突破1000萬。“我們這裡海拔高,溫度適宜,北京、上海等地的很多游客都來避暑,我家13個房間每天都客滿。”這些天,屏南鎮坪田村耀耀農家樂老板李光明很高興,“這半個月經營收入就達2萬多元,多虧鎮裡強村公司的妥善安排。”

曾經山高路遠的屏南鎮,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越野勝地、避暑天堂。這一切的美麗嬗變,源於屏南鎮推出以強村公司為核心載體的“全域整合,整鎮經營”區域聯合共富模式。“屏南鎮曾面臨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產業結構單一、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為破解這些難題,我們成立強村公司,通過整合資源、市場運作、產業升級,探索出一條高山遠山鄉鎮農村聯合共富的路子。”屏南鎮黨委書記楊金福說,2023年,強村公司實現利潤352萬元,同比增長198.3%﹔帶動全鎮9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實現總收入625萬元,同比增長23%,經營性收入404.9萬元,同比增長54.8%。

“民宿、小吃街、農家樂,村裡業態越來越多,鄉親們吃上‘旅游飯’,錢包鼓起來。”“飯菜可口,有人照料,老人舒心,我們兒女在外也放心。”……一個個幸福和美的場景,匯聚成龍泉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的新圖景。

於龍泉而言,建立健全“五覆蓋五提升五不少”全域結對幫扶擴增收機制,是“擴中”“提低”的關鍵點,也是全域鄉村全面振興的先手棋。久久為功,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通道大為拓寬,品質龍泉的美好場景競相涌現。

鄉村全面振興,肩負著構筑可靠性、孕育可能性的使命。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長效機制,把握鄉村所處歷史方位和階段特征,圍繞發展所需,順應民心所向,持續深化改革,定能打開未來寬廣空間。從老百姓的口碑中,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五覆蓋五提升五不少”將給出更美的答案。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