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文化特派員在行動︱為街巷裡弄添些“文化味”

2024年09月23日16:56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景觀花盆採用什麼材質既實用又好看?”“背景畫可以用《富春山居圖》或是《千裡江山圖》部分點綴。”“曉霞弄的石階和古井是不是可以再’挖挖’?”……中秋節剛過,杭州上城區紫陽街道十五奎巷社區會議室裡,一場場頭腦風暴便接連“上演”。

現場,街道、社區負責人和施工方商討著二十三坊巷片區改造項目的設計施工方案。來自上城區文廣旅體局的“外援”老潘也和大家一起,為方案中的文化韻味提升推進出謀劃策。

老潘名叫潘守衛,是杭州市上城區文廣旅體局四級調研員,也是派駐紫陽街道的文化特派員。今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發《文化特派員工作實施意見》,一時間,一批文化工作者走進了基層。老潘便是其一。

6月,老潘首次以文化特派員的身份來到了二十三坊巷。對於這裡,他絲毫不陌生。

曾擔任2017年至2021年五屆南宋文化節總策劃和總導演的老潘,對於二十三坊巷等杭州老城區的歷史文化如數家珍。

這幾年,老潘幾乎踏遍了這片坊巷中的每一個角落。“青磚牆、石庫門再加上蜿蜒交錯的街巷裡弄,位於上城區紫陽街道的二十三坊巷片區可以說是杭州最具市井風貌的街區之一。”老潘說,雖然這裡有一份獨有的煙火氣,但卻面臨著部分建筑、設施老化的問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二十三坊巷片區改造提升工程於今年5月正式啟動。

位於二十三坊巷的大馬弄。夏衍攝

位於二十三坊巷的大馬弄。夏衍攝

文化工作者如何參與“老舊改”工作?在老潘看來,就是要找好煙火氣和文化味的平衡點。說起來簡單,但真干起來卻不容易,即便是對於有著近二十年文化工作經歷的老潘來說亦是如此。

“怎麼辦?隻能做好功課。”接到任務后,老潘一頭扎進了書堆裡,將二十三坊巷的老故事挖了個遍。從北向南自鼓樓至萬鬆嶺,從隋唐至今天,1400多年的文化在“御街二十三坊”層層疊壓。從當年的帝王將相,到今日的市井百姓,錢塘繁華從未間斷。老潘細數著心中的那些歷史故事,在典籍的印証下,一部兩萬五千字的“二十三坊巷史料”整理稿最終出爐。

再以二十三坊巷中的曉霞弄來說,因清代文人吳敬湘詩句“曉霞舉處已軒軒,不厭登臨笑語喧。樓閣矗天山擁寺,百年香火達晨昏”而得名的曉霞弄,雖然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但也太過原生態。

“這裡的老石階和老護欄都有一筆文化財產,我們在修繕改造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証修舊如舊,把徽派建筑的風格把控好,再要考慮的就是突出文化特色。”除了翻書,老潘來來回回把弄堂走了個遍,“老弄堂裡的凌霄花開得很美,我們就考慮以凌霄為主,延伸出更多景觀和小品,爭取讓大家再看到‘曉霞晨曦’的景致。”

潘守衛(右一)在曉霞弄踩點。人民網記者 郭揚攝

潘守衛(右一)在曉霞弄踩點。人民網記者 郭揚攝

自從有了新身份,老潘的時間就總是不夠用。一周兩次的項目推進會加上實地踩點,還有今年紫陽街道宋韻瓦肆文化節的策劃,本身單位的工作也不能耽擱……經常一個地方的椅子還沒坐熱,他就得趕到下一個點去。

“我還在整理關於二十三坊巷的老故事。”雖然手上的活兒還沒停歇,但聊起文化來老潘滔滔不絕,“即便是住在這裡三四十年的老杭州人都不一定知道,這裡的每一條路、每一口井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我想把這些故事都整理成冊,讓更多人知道二十三坊巷的文化故事。”

白馬廟巷。夏衍攝

白馬廟巷。夏衍攝

文化特派員制度是浙江在全國首創的一項制度創新,是踐行“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最新實踐探索。如今,“老潘”們的故事,還在浙江各地生動地譜寫著。

杭州上城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今年4月以來,上城區深挖區域文化底蘊,一體化推進文化與文藝、文創、文體、文物融合,接下來上城區將進一步做好“文化+”文章,精准對接群眾需求,用好原有資源、平台、載體,推動社區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激活文化生命力,同時派出單位也要當好“后援團”,讓文化特派員開展工作更有底氣。(郭揚、李佳、夏衍)

(責編:郭揚、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