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銅陵:在“鋼筋鐵骨”之城,看江南水鄉柔情
安徽銅陵,因銅而生,以銅得名。
在大多數人印象裡,銅陵都是一個“鋼筋鐵骨”的硬核形象,這裡是新中國第一爐銅水出爐的地方,也是能將鋰電銅箔極限壓縮至3.5微米的創新之城。
“鋼筋鐵骨”之外,長江邊上的銅陵,同樣具有江南水鄉的柔情。
明渠水系在古建筑間穿過,綠樹碧草點綴著青瓦白牆,行走在犁橋水鎮中,不知不覺就會在江南水鄉的柔情中放慢腳步。
犁橋村村景。人民網 胡雨鬆攝
十年前,銅陵市義安區西聯鎮犁橋村是個地地道道的“空心村”,全村近2000名戶籍人口中,一半以上都在城市打工,不少農房都處於閑置狀態。2013年,隨著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工作推進,犁橋村迎來新變化,通過實施村庄改造、進行廁所革命等,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民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村庄整潔美麗,交通便捷,綠樹成蔭,水清岸綠,村內溝渠通連,中心池塘水面如鏡。
經過銅陵市、義安區兩級文旅部門的精心策劃和招商引資,近年來,犁橋村被打造成彰顯“山水銅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開發團隊在村裡原有水系基礎上,通過人工開挖與巧妙規劃,在犁橋村形成了有方塘、小河、水巷的水景觀系統。明清時期110余棟古建筑以及臨水錯落分布的亭台樓榭也被遷移至此處,水鎮越發具有“古鎮”氣息。
“自2023年4月底犁橋水鎮運營以來,截至今年9月初,景區已經接待350萬人次游客,其中外地游客約220萬人次。”犁橋水鎮景區推介官梅新飛介紹,景區除了展示徽派古民居和江南水鄉風情,還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讓游客近距離欣賞打鐵花、高杆船技等非遺表演以及銅陵特色青銅文化,深受省內外游客好評。
夜色下的犁橋水鎮。銅陵市委宣傳部供圖
“潑天富貴”讓犁橋村熱鬧起來,也讓犁橋村民的口袋鼓了起來。
汪德華是銅陵本地人,早年和妻子在外打工,得知家門口變成網紅景區,老汪毅然返回家鄉,掏出二十多萬元存款把老宅改成農家樂,不到一年時間就收回成本。“現在我們還跟旅行社有合作,收入不僅比早年在村裡時候多,甚至比打工時候還要翻一番。”汪德華高興地說。
而在村裡經營著五間民宿的汪勝,還在忙著尋找、改造更多的閑置民房,汪勝說,最近他對接了幾個合伙人,大家都很看好犁橋水鎮的發展,“爭取把文旅項目做起來,讓游客在這裡實現吃住行、游樂購一體化的體驗。”
據統計,如今,犁橋村及周邊擁有農家樂餐飲店74家,經營當地特色農副產品的經營部30余家,特色水產品經營戶12家,帶動周邊村民就業400余人。“節假日和客流高峰期,村裡活動廣場還會舉辦‘西聯故事小集市’等活動,村民們自家產的生姜、芡實、紅米等特色農產品也能取得不錯的收入。”犁橋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鐘昆侖說,伴著文旅產業的興旺,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45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76萬元,預計2024年能突破200萬元。
犁橋水鎮。銅陵市委宣傳部供圖
犁橋村的發展、變化,是銅陵積極探索轉型升級之路,發展旅游產業的縮影。自“十四五”以來,銅陵市聚焦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推動永泉小鎮、犁橋水鎮、浮山、大通古鎮、旅游風景道等一批重大文旅項目加快建設和升級,讓游客在體會江南水鄉風情的同時,感受銅陵“銅”文化特色。
“未來,我們將緊扣長三角特色休閑旅游目的地建設目標,深入實施鄉村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加快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文旅高度融合,為我市的文化旅游業注入新的活力。”銅陵市文旅局局長李文慶如是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