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培訓”人工智能、發展數字漁業、鑽研顯示技術,他們——

向“新”前行 綻放青春(青春派)

人民日報記者 劉軍國、王永戰、姜曉丹
2024年10月13日09: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曹軒在實驗台前查驗微型發光二極管的性能。
人民日報記者 王永戰攝
圖②:武立穩在辦公室辦公。
劉慶攝
圖③:鄧永東正在調試設備。
楊瑞星攝

江蘇揚州市一家新能源生產企業的自動化生產線。
孟德龍攝(影像中國)

  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廣大青年腳踏實地、開拓創新。投身新興職業歷練成長、用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在實驗室裡努力鑽研攻堅克難……近日,記者採訪了在浙江、廣東、四川從事不同職業的3名青年人,他們積極擁抱科技發展變化,立足崗位樂於探索,讓青春擁有更多可能,在創新創造中感受青春脈動。

  給AI當“老師”

  打開AI(人工智能)產品,輸入問題,數秒后便能得到一個答案。自動生成視頻、寫文案、制作PPT……如今,AI越來越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好幫手。

  其實,AI的這些本領,離不開人工智能訓練師的“教導”。這群專業人才,能讓AI從什麼也不懂的“小白”,成長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多面手”。今年28歲的武立穩,就是這樣一名人工智能訓練師。

  在浙江杭州市臨平區西子智能停車股份有限公司的辦公室裡,武立穩坐在他的工作台前,3塊大屏幕顯示器上顯示著復雜的代碼和數據圖表,這是他一天工作的開始。

  “AI沒有生命,不能用常規的方式去交流。它能執行的是一串串0與1組成的二進制代碼。”武立穩說,因此,人工智能訓練師要用智能訓練軟件,把人類的意圖“翻譯”成代碼,傳遞給AI。

  作為一名“老師”,如何培訓AI?

  “AI的核心是算法,這是AI的‘大腦’。‘大腦’懂得越多、轉得越快,AI的能力就越強。”武立穩解釋,培訓AI所需的“教材”來自數據工程師們採集的各個場景和行業的大數據,並且他們會對數據進行標注,便於AI理解。當AI在反復訓練中學會解法,算法工程師就會調整各項參數,提高題目難度。如此往復,AI的“大腦”就會越來越發達、越轉越快,最終成為知識量和運算能力遠超人類的“最強大腦”。

  作為一名人工智能訓練師,武立穩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從數據預處理到算法優化,從模型訓練到人機交互設計,目的是不斷提升AI性能穩定性和准確性,讓產品更加“用戶友好”。“對於人工智能訓練師而言,無論是處理繁瑣的數據還是進行細致的系統調試,細心和耐心都必不可少。”武立穩說。

  2022年,馬來西亞的一個智能立體車庫項目中,當地維保人員頻繁請求公司進行技術支持。在國內出現類似問題通常都是由公司的智能維保專家大語言模型(LLM)處理,但是此模型隻支持中文。由於遠程協助耗時費力,甚至語言互通都有困難,這讓公司相關部門感到棘手。

  經過認真思考,武立穩提出使用馬來語庫對LLM進行訓練的解決方案,並成為項目組負責人。由於不同語言的詞匯量、語法結構和語義多樣性,導致詞語嵌入的維度參數需要重新調整。武立穩請教了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的專家,與團隊成員多次驗証,最終反復操作得出最優維度,解決了相關問題。

  “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在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中也日益扮演著重要角色。人工智能訓練師是一個新興職業,我們需要主動加強學習,才能不斷跟上時代的發展。”武立穩說。目前,武立穩正在參與以視覺識別技術提升停車系統智能化水平的項目。通過視覺識別技術,系統能夠自動檢測停車位狀態、識別車輛是否正確停放在車位內,以及監測車位的佔用情況。“我很喜歡人工智能訓練師這個職業,希望未來通過人工智能,解決更多技術難題。”武立穩說。

  用“數字”智慧養魚

  “投喂方式較為傳統、尾水處理不及時、智能化程度不高……”剛趕回廣東廣州,鄧永東趕緊將調研發現的問題整理出來,隨即又准備第二天去往清遠出差。

  作為中國聯通智慧農業數字農業專家,鄧永東已經習慣了高頻次出差調研的工作節奏,回到廣州的時間,不是跟團隊商量制訂解決方案,就是去拜訪請教行業專家。“這兩年隨著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漁業數字化、智慧化的發展愈加迅速,我們也必須抓住這個時機。”

  90后鄧永東從小跟著大人學捕魚,每次看到漁民豐收的場景,就感覺很興奮。工作后他常給漁民、養殖戶做培訓,漸漸對漁業投入更多熱情,也因此進入數字漁業項目團隊。

  剛開始,鄧永東還擔心大多數漁民、養殖戶在觀念上接受不了數字化轉型。但到了調研時,他發現實際需求很大,“漁民對新技術的渴求還是很旺盛的,他們心裡也有一本賬。”

  鄧永東解釋,傳統養殖業是“看天吃飯”,漁民抗風險能力弱,很多技術和經驗是在老師傅的腦子裡,換一個人養殖穩定性可能就降低,一個惡劣的天氣可能造成一池塘的魚全翻了白肚。而現代科技能夠大大提升養殖穩定性,幫養殖戶降低風險,同時還能降低人力成本,“以前投魚苗、巡視、喂養等工作,都需要人做,每天巡塘三四次,還可能出現判斷失誤的情況,而現在隻需要攝像頭、傳感器、信息智慧平台等設備和技術,就能大大解放人力,提升准確度。”

  雖然需求旺盛、發展空間大,但也還有不少現實問題需要解決:有些漁民嫌貴,不想使用﹔有些漁民不會使用設備,發揮不出效果……鄧永東和同事們就一點一點想辦法,先找當地龍頭養殖企業合作,手把手指導,做重點示范,將智慧養殖的優勢體現出來,再帶其他養殖戶參觀、了解使用效果。隨著加入的養殖戶越來越多,規模效應使得成本降低,而數據越來越多,也使得平台算法更加智慧、精准,形成良性循環。

  養殖密度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尾水處理問題愈發突顯。“池塘養的魚多了,所排的尾水沒法通過自然環境循環代謝掉,而環保的要求提高,又使得尾水處理迫在眉睫。”鄧永東說。他和團隊想了不少辦法,最終研發出尾水淨化處理設備,利用數字化技術治理池塘尾水。鄧永東介紹,這套設備可以遠程控制啟停,無需人工值守,通過物聯網智慧漁業平台加尾水治理綜合措施,進行養殖水質在線實時監測,還能對漁場的數據實時預警,實現安全生產。

  “依托我們前期搭建的物聯網平台,這套新設備除了基礎尾水處理功能,還能定制化滿足養殖需求,有問題可以通過平台實時連線專家咨詢,以前需要3—4人做的工作量,現在用手機進行遠程指揮及監測,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了。”看到新技術能夠改善漁民的工作環境,還能夠帶來行業的進步,鄧永東和團隊的同事們非常自豪。

  這群大多為90后的年輕人,每天東奔西跑、風吹日晒,他們總在思考,什麼樣的技術是漁民真正需要的、什麼樣的改進性價比最高、當地有什麼政策可以減輕漁民的負擔……雖感到忙碌,但也收獲滿滿成就感。“現在國家大力提倡海洋牧場建設,我們能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產業發展相結合,感到干勁十足,也就更不能辜負身上的責任。”鄧永東說。

  攻克新型顯示技術難關

  廠區裡,機器設備高速運轉。身著無塵服,四川成都辰顯光電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曹軒來到Micro—LED新型顯示中試線,拿起一塊顯示設備仔細查看。顯示板方方正正,上面密密麻麻分布著像素點。

  “Micro—LED,也就是微型發光二極管,它能夠把電能轉化為光能。”1990年出生的曹軒說,“Micro—LED具有高亮度、低功耗、長壽命、寬色域等性能,可以在大尺寸電視、車載屏幕、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等各種尺寸產品中廣泛應用。”

  公司實驗室中,研發人員正在進行一款顯示板的性能測試。走進實驗室,曹軒認真詢問進展,“我們的技術走到今天,就是在一次次測試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提升,從而日趨成熟。”

  曹軒剛剛加入Micro—LED技術的研發時,他們面臨著巨量轉移、驅動方式和修復等技術難點,距離量產還有很長距離。

  如何破解難題?曹軒和團隊成員一方面查詢資料,一方面不斷開展物理實驗,尋找解決辦法。

  為此,曹軒和團隊成員泡在實驗室裡,反復嘗試、細心驗証,終於拿出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隨后幾年,困擾他們的多項技術難點也相繼被攻克。

  2020年,基於Micro—LED巨量轉移技術的成都辰顯光電有限公司孵化成立,曹軒加入技術團隊。而今,一條全新的高科技顯示屏生產線正在建設,預計將於今年投產。

  每天一到辦公室,曹軒總喜歡和技術團隊成員一起,商量技術問題。建設顯示屏生產線,缺少成形的相關生產設備和材料,曹軒得一家一家尋找合作企業。“這是一個新興行業,我們需要和產業鏈上的設備生產企業深入對接,研發能滿足我們需要的相關設備。”曹軒說,這涉及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多次電話和線下溝通,才能敲定合作細節。

  准備資料,視頻連線,開會商討……每天一有空,曹軒都要密切關注前沿技術動態。“我們這個行業涉及物理、化學、材料和電子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專業知識,需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曹軒感慨,如今要真正做到產業、學界和研究多向互動。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3日 05 版)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浙江麗水:光影盛宴 詩畫之地
  金秋十月,山清水秀,風光旖旎,麗水仿佛是大自然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的一幅絕美畫卷。10月10日,2024FIAP世界攝影人大會即將召開,來自全球的攝影愛好者將齊聚至此,隻為開啟一場攝影人的浪漫之旅。 20年前,麗水與攝影深度結緣,麗水市人民政府與中國攝影家協會簽訂為期十年的合作協議,約定每兩年一屆共同舉辦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暨麗水攝影節﹔2021年,麗水市人民政府與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FIAP)簽署合作協議,約定合作舉辦“FIAP世界攝影人大會”……麗水攝影的道路越走越寬,向著更專業、更成熟的方向發展,現已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攝影節之一。…
大型原創越劇《膽劍千秋》在紹興首演
  人民網紹興10月8日電 (程欣)10月7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與紹興市柯橋區“央地合作”創作創排的大型原創越劇史詩劇《膽劍千秋》在紹興大劇院迎來首演。 該劇共分為三大幕五場戲,匯聚了11個越劇唱腔流派,橫跨紹興千年的歷史長河,在120分鐘裡刻畫了范仲淹、徐渭、謝道韞、魯迅、王陽明等一眾千古風流人物,演繹出“膽劍精神”在紹興大地深深扎根、代代相傳的生動歷程。 10月7日晚,大型原創越劇史詩劇《膽劍千秋》在紹興大劇院迎來首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