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名城風光看倉橋
如果說來紹興逛一條“街”,人們多會想到倉橋直街。
沿環山河以東,粉牆黛瓦、青石板路、煙火人家,鋪陳著一條總長1.5公裡的倉橋直街。在它幽深寂靜的街巷裡,歷史文脈得以傳承。
倉橋直街。梁永鋒攝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紹興倉橋直街自2001年啟動保護修繕工程以來,紹興按照真實性、完整性的保護要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進文態傳承、形態延續、生態改善、業態復興,探索出歷史文化街區整體保護、系統保護、活態保護的新方案、新路徑。
傳承歷史文脈,推動活化利用
1982年,紹興被列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歷史街區的概念被完整提出。1998年4月,在各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基礎上,紹興啟動了第一輪《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並於3年后獲浙江省政府批准實施。倉橋直街作為歷史街區修繕工程試點,率先走上了系統性保護利用的道路。
紹興從系統完整保護的理念出發,始終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按照“最小干預”原則,最大程度保留了倉橋直街的歷史原貌。
紹興出台三輪名城保護規劃,對文化遺產實現了擴量增面,建立了科學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依據《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提出“點、線、面”相結合的保護利用模式,先后完成了倉橋直街、八字橋、西小河等歷史街區的保護修繕。
倉橋直街。駱燁攝
紹興還創新提出“原汁原味”保護、“原模原樣”恢復、“有根有據”更新、“有張有度”創新“四原則”。倉橋直街因此保留了原址原建原住民的煙火氣息,又具備了文化交流、商貿往來的基礎條件。
“不日新者必日退”,延續文化血脈需要薪火相傳,也需順時應勢、推陳出新。如何正確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經濟社會發展、旅游開發的“三對關系”,倉橋直街踏上了探索之路。
“紹興城裡十萬人,十廟九庵八橋亭,台門足足三千零。”台門是紹興特色民居建筑,僅在倉橋直街,保存完好的各式台門就有40余處。紹興增強“老台門”文化味,在保護基礎上對沿街台門進行更新,開設翰墨軒、張桂銘藝術館、陳橋驛史料陳列館、蘭亭印吧等一批文化設施。
抓特色、興業態,倉橋直街在沿襲傳統建筑風格和傳統民俗文化的同時,持續注入創造性轉化的新動能。得益於古城保護利用一系列舉措及“古城青年創客”等專項政策支持,以及“7·15”古城保護日主題活動,“古城四季”品牌活動,山陰城隍廟、古城七夕會等節會活動,倉橋直街走上了“宜居、宜商、宜業、宜游”的發展新路子,一批土生土長的手藝店、緊跟潮流的時尚店越開越紅火。
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
紹興始終把改善人居環境放在古城保護的重要位置,注重保留原住民,聚焦人民群眾對現代化生活品質的需要,不斷提高配套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水平,實現街區“見人見物見生活”。
紹興努力保留市井生活煙火氣,不搞“大拆大建”,尊重原住民意見和需求,以“繡花式”更新極大程度地留住了傳統民居的特質和原住民的生活習俗,對人均居住面積少於8平方米的原住民進行疏解,80%以上原住民得以保留。
倉橋直街充滿“煙火氣”。黃霄攝
傳統習俗依然存續,原住居民自在生活,新興時尚也有一席之地,倉橋直街打造出社景合一、文商旅融合的活樣板。這讓筆者不禁思考,古街、古鎮的傳承發展,到底該做怎樣的文章?
紹興始終堅持守正創新,在機制、政策、技術上出新招、求突破,探索破解制約歷史街區保護利用難點痛點堵點的新做法,推進歷史街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倉橋直街充滿“煙火氣”。章斌攝
注重機制創新,建立起“一部法規、一個機構、一項基金、一張清單”的“四個一”體系,從政策、機構、資金、運作等層面給予全方位保障。其中設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公室,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實體化運作,屬於全省唯一。注重政策創新,配套多元的安置政策,創新採用共建共享的分擔機制,實施精細化管理辦法,嚴格執行“一店一招”事前管,落實批后“回頭看”,有效保護了歷史風貌及地域特色。注重技術創新,通過工程技術改造提升開發,有效解決歷史街區排污管網標高低於城市排污管網問題。研發“數字孿生”信息管理系統,接入“城市更新項目風貌管控”等14個多跨應用場景,形成“監測、預警、處置、評價”的數智管控閉環。
多元主體參與,共筑保護合力
文化典故、歷史古跡越多,人文色彩越濃厚,就越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倉橋直街便是如此。
紹興圍繞平衡好“古與今、新與舊、動與靜、雅與俗”的關系,不斷加強倉橋直街及其周邊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傳承和發展,持續提升名城感召力、傳播力和影響力。例如完成《南宋紹興府城圖》,厘清了古城的歷史脈絡,展現出獨特的人文精神。
“鑒湖越台名士鄉”,紹興人杰地靈、英才輩出,名人故居星羅棋布。作為串聯多處名人故居、文博場所的必經之路,倉橋直街充分發揮其位置優勢,實施近代名人故居激活行動,建成徐渭藝術館、紹興師爺館等重要文化設施。舉辦徐渭、陳洪綬、任伯年等名家的書畫大展,開展魯迅、王陽明等“名人文化年”系列活動,推出“紹興古城故事匯”項目。
站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紹興多點位挖掘紅色文化。依托街區內台門地標成立“台門黨校”,量身定制紅色文化、黨建文化的宣講新路徑,把黨的光輝歷程、方針政策搬進台門裡弄、坊間巷口,年均開展活動近200場,服務居民5000余人次。
倉橋直街游人如織。黃霄攝
多年的精雕細琢,讓倉橋直街實現華麗蝶變。而新一輪古城保護利用的推進,讓老街再放異彩。
紹興不斷提高公眾對歷史街區保護理念的認同,積極開拓參與渠道,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街區保護管理工作。
建立社會共建體系,廣泛依托原住民、社區干部、外來游客等基層細胞力量,認真梳理摸排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的短板缺陷。建立專家智庫體系,設立專家聯絡站,為古城保護利用工作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建立司法聯動體系,依托古城保護利用信息管理系統,聯動法院、檢察院,分別建立古城保護司法實踐基地、古城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創新實踐基地。
紹興倉橋直街歷史街區的保護利用工作,堅持保護為先、以民為本,聚焦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生活傳承性,實現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保護、系統保護、活態保護。實踐証明,隻有本著“對歷史負責、對當下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堅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才能促進古城的永續發展。(2024年浙江省委黨校第二期中青一班學員黃偉君、應榮球、楊舒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