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時光機 光影傳三代
美麗照相館見証衢州常山美麗變遷
“好,笑一笑”“再來一張”……在位於衢州市常山縣紅旗街的美麗照相館內,攝影師王華正在給一位顧客拍攝肖像照。被問起為什麼來美麗照相館照相,這位顧客說,這是常山“老字號”照相館,不僅照片拍得好,還很有人情味。
這份人情味源自一種傳承、一種氛圍、一種情懷。美麗照相館前身是王華的爺爺王和卿於1936年創辦的亞新照相館,這是常山縣最早的照相館。新中國成立后,民營照相館變成了國營的。改革開放后,亞新照相館又進行了改制,有了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改名為美麗照相館,由王華的父親王惠春接手經營。再后來,王華和姐姐王櫻成為照相館第三代傳承人。這間老照相館,不僅是一段家族事業的發展史,更像是一台時光機,為數不清的顧客留下記錄溫情歲月的照片,見証著山城的美麗變遷,也串聯著時代的點點滴滴。
走進美麗照相館,就能看到一面照片牆,上面挂著各種類型的照片,有黑白的結婚照、有彩色的全家福、有靚麗的寫真照。“這張黑白結婚照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的。”雖然已經退休,把照相館交給兒女經營,但王惠春茶余飯后,依然會經常回這裡看看。他回憶說,那時候,拍照對於百姓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除了人生中的重要節點,一般情況下百姓很少到照相館拍照。
“最初用的相機是木制座樓機,和老電影裡的差不多,一個笨重的機器,頂部有塊紅布,扎著木制三腳架立在地上。相機上有個小窗口可以看到倒立的影像,手動對好焦后,我們指導顧客調整衣服、發型、身體位置等,再蓋上紅布,接著按下連接在機旁邊的快門線,瞬間就被定格了。”從照相到沖洗、晾干、修底片、漂晒、洗水、晒相到最后裁相,從小在照相館長大的王惠春,熟悉拍照的每個步驟。
現在拍照印相靠機器,那時候全靠手工技術。“就拿修底片來說吧,我們要憑借一支比針頭還要細的鉛筆,在底片上鏟高補平,把人物臉部的缺陷或鏟除或墊高,效果相當於現在年輕人手機自帶的‘美顏’功能。”王惠春打趣道。
由於條件限制,那時候拍照一般都在室內進行,為了讓黑白照片呈現更豐富的畫面,就要加上布景、裝飾。從王惠春口中,我們了解到,王和卿老人學過畫畫,照相館裡的所有布景、裝飾都是王和卿老人自己畫的。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麗照相館開始提供彩色攝影業務。“這張彩色全家福就是當時拍的。”王惠春指著一張有些年頭的彩色照片說,那時候,照相館還斥資16萬元購置了一台彩色擴印機。彩色沖印的出現,一度成為縣城裡的“潮流明星”,館裡的彩色擴印機從早上開機,一直到晚上,都在不停工作,有時還24小時連軸轉,每天都有數不勝數的顧客,來此排隊沖印彩色照片。
這些彩色照片不僅記錄了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時刻,還記錄了常山文峰廣場、小東門、白馬公園等景觀的舊貌,常山大橋、金川大橋等橋梁的建設過程乃至常山許多重要歷史時刻。
王華拿出了一張30年前在文峰廣場拍攝的照片給我們看,“文峰廣場以前叫人民廣場,那裡的變化還是挺大的,照片裡廣場周邊的房子都是矮房子,現在那一帶都是很漂亮的新房子,通過和老照片對比,可以看出常山這麼多年來日新月異的發展。”
2000年后,數碼時代來臨,不少人買了數碼相機,這對傳統照相館造成了沖擊。王櫻和王華姐弟倆深知,美麗照相館想要走得更遠,除了代代相傳的老手藝之外,必須順應時代變化轉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和記錄生活的意識不斷增強,從婚紗攝影、兒童攝影到個人寫真的細分市場空間仍然很大。”王華說,他們選擇走專業化和精品化的道路,開創出美麗照相館的子品牌並分團隊運營:2004年,專注於兒童攝影的照相館開張,由王華和妻子共同打理﹔2008年,專注於婚紗攝影的照相館開張,由王櫻負責打理。
不論是兒童攝影還是婚紗攝影,照相館都拒絕“千人一畫”的模板,而是根據不同顧客的需求,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攝影團隊也在不斷壯大,從最初的2人到現在的20余人,為顧客提供全方位貼心服務。
“美麗照相館還為我們提供‘增值服務’,隻要拿著舊照來,照相館會幫忙免費修復,並免費拍攝一張新照片。”一位照相館的回頭客夸贊道,“美麗照相館一直用心、細心、耐心、誠心對待每一張照片、每一位顧客,人情味十足。”
悠悠數十載,三代人用“眼”與“心”,將這家沉積著常山深厚記憶的“老字號”傳承至今。“照片在我們看來是有生命的,我們會一直堅守在美麗照相館,做有溫度的記錄者。”對於未來,王華和王櫻有著共同的目標——希望能把美麗照相館做成一家百年老店。伴隨著一聲聲“咔嚓”快門響,千萬個美好瞬間定格成永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