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遺址更有親和力了(博古知今)
我國擁有59項世界遺產,其中包括40項世界文化遺產和4項文化自然雙遺產。從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到元上都遺址、土司遺址,從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到絲綢之路、大運河,每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都是一座大博物館,從不同側面展示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
考古遺址類世界遺產由於可視性差、不易理解,在面向公眾的展示傳播中存在諸多挑戰。為了讓考古遺址更有親和力,成為公眾了解過去、認同現在、暢想未來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空間,近年來多個遺址地持續探索創新,涌現不少代表性案例。
考古遺址的展示單元是闡釋文明的媒介,也是公眾理解文明的入口,往往構成公眾的“第一印象”。由於體量大、保護管理成本高、完整展示所有區域的難度較大,我國考古遺址類世界遺產大部分以原狀展示為主。良渚古城遺址通過部分本體揭露展示、大部分的模擬展示以及種類多樣的輔助設施,全面系統地向公眾展示了良渚古城的價值。通過構建“遺址博物館+遺址現場展示”的闡釋系統,良渚博物院和3個遺址單元(良渚古城遺址、瑤山墓葬及祭祀遺址、老虎嶺水壩遺址)構成了較為完整的“1+3”展示體系。借助環境打底、綠植標識、遺址揭露展示、模擬復原、3D打印、良渚古城數智體驗館、AR智能導覽眼鏡等多種手段,良渚古城遺址完整系統地展示了世界遺產的價值,提升考古遺址的親和力和可看性。
許多遺址選擇在本體周邊或外圍修建專門空間,以博物館的形式進行展示。這類博物館如同“世界遺產大博物館”概念中的一件展品。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將“打制石器”這一重要文化元素,融入博物館建筑設計。展示商文明的殷墟博物館以《詩經·商頌》為源,以綠野草台、鼎立大地、層疊深邃、青銅裝裹為形,形成具有殷墟文化內涵和考古學意義的博物館。建筑蘊含的設計語言,成為博物館展示闡釋內容的延伸。
考古遺址類世界遺產是傳播知識、開展教育的重要場所。考古實物直觀地展示人類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再到各個歷史時期的文明發展脈絡,為我們提供關於自然、生命、人類的見解。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雕塑,不僅展示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也反映了古人對宗教、藝術與哲學的深刻理解,讓我們看到古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和對精神世界的探索。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巔峰之作,通過對兵馬俑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秦朝的軍事制度、社會結構和審美觀念。
先進的數字化手段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遺產地的價值。目前,敦煌研究院各平台總瀏覽量超過10億人次,訪客覆蓋120個國家和地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通過虛擬形象“元元”、良渚古城遺址借助兒童科普繪本主人公“良良”,讓遺址與受眾建立更緊密的連接。
發揮考古遺址類世界遺產在文化傳承和社會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我們應繼續深化對遺址展示的研究和實踐,不斷創新展示方式,提升公眾的參與度。隻有這樣,才能使考古遺址類世界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歷史和考古知識的需求。
(作者單位: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3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