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3450個村,車來了!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看,車來啦!”
11月15日大清早,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坦洪鄉上周村村民陳太庭早早守候在村口。看到一輛小貨車遠遠駛來,他不禁喊出了聲。
“供富大篷車”開進村后,陳太庭不再擔心地裡的農產品沒人要,也不用再到很遠的集市上購買日常用品了。大篷車還會載著農技員定期上門送服務,別提多貼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浙江堅持共富路上“不漏一人、不落一戶”。目前,浙江39個山區海島縣開通了“供富大篷車”,常態化服務442個鄉鎮、3450個偏遠自然村的120萬群眾,助農增收超過8億元。
在衢州江山市新橋村,不少村民正排隊等待收購員給蔬菜稱重。人民網 程欣攝
“別看現在到處一片豐收景象,往年每到這時,村民發愁著呢!”衢州江山市供銷聯社監事會主任鄭建勇說,江山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群山環繞,山區交通不便,“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菜,但山高路遠,鮮有商販上門收購。”
2021年,江山市供銷聯社開展了“供富大篷車”項目,每周設計固定路線,將大篷車開進全市200多個行政村。
早上7點不到,江山市大橋鎮新橋村文化禮堂前熙熙攘攘,數十種果蔬被擺放在“供富大篷車”前等待收購、裝運。
以前,為了去集市賣菜,71歲的姜仁明來回要奔波近三個小時,有時菜賣不出去,還要搭上幾塊錢車費。“現在好了,地裡種滿了應季蔬菜,果蔬一成熟就給大篷車收購走了,不怕賣不出去!”姜仁明說,“去年靠種菜,我賺了3000元,舒心著嘞!”
在江山市新橋村,村民將剛採摘的冬瓜拿到“供富大篷車”售賣。人民網 程欣攝
“等一下,我還有筐菜!”村民周大伯從三輪車上卸下5個編織袋,將裡面的南瓜、冬瓜一一攤開在秤上。“沒有蛀虫、成色好、新鮮!” 收購員余文娟仔細檢查后,從腰間取出75.4元錢遞到周大伯手中。
“我們會提前一天向各村聯絡員發布收購信息,以不低於市場價收購。”余文娟說,“別小看這些小菜園,大篷車一天下來能收上4000多斤呢!”在江山,一輛輛“供富大篷車”成為聯農共富的紐帶,帶動偏遠山區農產品進入大市場、賣出好價格。
“嘟嘟嘟——”10月28日一早,麗水市雲和縣“供富大篷車”駕駛員楊作明就開著車進山了。跟他一起“出發”的,還有洗發水等生活用品。
楊作明每天開著“供富大篷車”在山裡穿梭。人民網 程欣攝
“老蘭,你要的生活物資,我給你送來了……”楊作明敲響家門,為70歲的蘭大伯送去醬油、大米、洗潔精等生活用品。
在蘭大伯所在的雲和縣水澳頭村,隻有幾十名留守老人居住,“供富大篷車”每隔兩天提供上門服務。“現在年紀大了,腿腳也不方便,還好有他們,隻要一個電話,就能把物資送到家,真的很貼心。”蘭大伯夸贊道。
雲和縣,被形容為“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口分布比較分散,很多人在外務工。許多村子隻有幾人至幾十人居住,且大多數是70歲以上老人。“因為人口過於分散,過去村民的日常生活物資隻能靠小商販進村銷售。”雲和縣供銷聯社業務科科長柳青菲說。
前些年,雲和縣供銷聯社突破原有的“零散商販”模式,組建起“流動供銷致富車”服務隊。即使隻有一位居民的村子,也能享受生活用品送上門的服務。
“今天山上霧大,我馬上就到了。”車沿著山路一直爬坡便到了盤口村,這裡住著十幾位留守老人。楊作明挂斷電話后,將車上的喇叭音量擰到最大。陸陸續續有村民走過來,開始選購。
“豆腐帶了嗎?”
“裝好了,雞蛋、挂面也幫你帶著呢。中午吃雞蛋面?”
“是啊,就等著大篷車開過來呢……”
雲和縣盤條口村村民正在“供富大篷車”前購買生活用品。人民網 程欣攝
自從“供富大篷車”項目啟動后,當地村民就開始在楊作明這裡購買肉、蛋、蔬菜等。“提前一天把所需菜品告知楊師傅,第二天就能‘坐等收菜’,價格也公道。”來買菜的劉師傅對該項目很滿意。
2024年以來,楊作明及“雲和日用品下鄉服務車”的總服務裡程達14.95萬公裡,開展代購、代辦、代銷等事務2.8萬余件次。
在武義縣后林畈村,“供銷紅小二”高慧星正在指導農戶進行蘿卜冬種。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目前,400多輛“供富大篷車”行駛在浙江的田間地頭。在武義,“供富大篷車”還有了升級版。當地打造了“小農共富”項目,組建了“供銷紅小二”服務團隊,指導山村發展西瓜、宣蓮等特色產業。項目開展以來,已帶動2201戶農戶參與種養殖,戶均增收約1.12萬元。
偏遠地區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裡”。2024年以來,浙江“供富大篷車”行駛裡程超百萬公裡,助農增收超2億元,日用消費品下鄉金額達6000多萬元。
一輛輛大篷車載著共富的希望,奔向田間地頭、海島鄉村,為偏遠農村注入了發展新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