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農民唱主角,鄉村增活力

“村字頭”文化,越來越有看頭

人民日報記者 常欽、郁靜嫻
2024年12月04日08: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舞台燈光下,來自甘肅的農民詩人裴愛民吟誦著自己寫給村庄的詩,來自青海的農牧民唱起活力四射的《三江源頭祝酒歌》,來自河北灤平花樓溝村的村民講述他們拍攝金山嶺長城的故事……

  近日,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的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藝術展演季上,一批農民唱主角的節目贏得陣陣掌聲,折射出當前鄉村文化的活力涌動。

  村歌、村晚、“村越”、“村BA”、村超……一段時間以來,“村字頭”文體活動持續火熱,鄉村博物館、美術館等蓬勃生長,受到廣泛關注。村潮涌動生華彩,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中國文聯等組織開展“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系列活動,把活動辦在村裡、把資源引入村裡、把消費留在村裡,促進鄉村文化資源活化應用和鄉村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唱起來

  把活動辦在村裡

  “我先來一段!風光惹人醉,田園吐芬芳,幸福新農人,把美好生活開創……”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鎮天元村的文化禮堂內,20多名村民正在練習村歌《美好的日子唱著過》。“從音樂、台詞到服裝、道具,都是村裡人自己創作編排的。”作品主創成員、村民王玉珍說。

  天元村所在的慈溪是中國曲藝之鄉,擁有小鑼書、寧波走書、蓮花落等10多個地方曲種。村民們自發組建了文藝隊,隊員近60人,年紀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才3歲。

  鄉親們的創作內容豐富,有的將地方曲調《馬燈調》結合快板說唱,講述文明新風尚﹔有的把日常情景改編成輕鬆詼諧的小品、情景劇……“一些小摩擦、小糾紛,搬上舞台后,大家笑一笑,無形中化解了。”村民陸央平說。天元村黨委書記錢海明說,天元村早年由兩個村庄合並而成,文藝活動讓村民間增進了溝通。目前,天元村文化節已經連續舉辦8屆。

  在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舉辦的民歌匯,吸引上萬名群眾﹔在四川宜賓、山西長治等地舉辦的“和美鄉村”健康跑,吸引3000多名跑步愛好者參加﹔在安徽池州舉辦的農民詩會,吸引農民詩人代表、朗誦家和當地群眾上千人……“村字頭”文體活動像一扇窗口,讓更多鄉村風土人情被看見、被發掘。

  美起來

  把資源引入村裡

  民間文藝如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11月24日,由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首屆民間文化達人故事匯活動現場,來自上海的嘉賓王彥之講了“一個村子和一群人”的故事。

  大南坡村位於河南省修武縣西村鄉。2019年12月,修武縣委、縣政府以“美學經濟”為抓手,邀請各地的鄉建、設計、美學專家為大南坡村發展建設出謀劃策,王彥之所在的工作室也參與其中。

  用改造代替新建,村裡遺留下來的3000余平方米老建筑,打開美學設計的想象空間——鄉土文化展覽、“書店+美學生活”、地方物產雜貨鋪等多業態模式,點亮了古朴鄉村空間。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副教授左靖介紹,5年來,大南坡村的人、物、事、景有了可見的變化,今年4月還獲評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

  “以前,這裡雖然山多水多,但大多是窮鄉僻壤。如今藝術讓鄉村更美,我們的鄉村生活也可以美美的。”大南坡村村民趙耘說。

  不只是大南坡村。僅以河南省為例,洛寧縣花樹凹村變身“陶藝村”,禹州市槐樹灣村變成充滿活力的“創客村”……“不少學者、藝術家入駐鄉村,帶動了陶藝村、繪畫村、風箏村、樂器村、寫生村等文化村庄發展。”鄭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汪振軍認為,藝術賦能文化產業特色村是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路徑。

  藝術賦能鄉村文旅,讓鄉土文化“出圈”。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司長唐珂表示,各地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的農文旅融合發展道路,進一步挖掘鄉村文化多元價值。下一步可以通過設立鄉村美育工作站、大家書房、文化大院等方式,組織文藝家、高校師生等進行田野採風和多種形式的藝術創作,推出更多“出圈”的優秀文藝作品,打造更多文化特色鄉村。

  旺起來

  把消費留在村裡

  從土房窯洞到磚瓦四合院,從牛馱車拉到汽車飛馳在鄉間公路上……長達140米的剪紙長卷《農民紀事圖》上,包羅幾十種場景、2080個人物形象,濃縮鄉村變遷。

  展演季活動現場展出的這幅作品,出自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紀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農民剪紙藝術家趙美玲之手。趙美玲的孫女崔靖涵臉上洋溢著自豪:“從奶奶、父親到我,我家從事剪紙已有50余年。”

  折疊、畫稿、染色、剪紙……在達拉特旗東海心村的剪紙藝術創作合作社,附近村庄的婦女們學起了剪紙手藝,通過公益品牌“媽媽制造”提供訂單,合作社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作品變產品,產品變產業,鄉村非遺走向廣闊天地。在文旅部門支持下,東海心村依托非遺剪紙,發展起了研學觀光等新業態。目前,佔地兩萬多平方米的趙大剪剪紙文化大院已建成營業,展廳裡500多幅原創作品賞心悅目,剪紙博物館、牧家樂餐廳、鄉村民宿吸引游客前來。

  “農業遺產、傳統技藝、手工絕活、特色美食承載著鄉愁鄉情。”唐珂介紹,據統計,鄉村是我國絕大多數非遺的起源地,非遺項目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珍貴資源。近年來,加強挖掘保護,歷史悠久的鄉村文化正在新時代展現新的魅力和風採。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舞台為農民而建,農民是主角、主演、主力。優秀的鄉村文化能夠提振精氣神,增強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研究員楊東霞表示,“村字頭”文體活動既豐富了鄉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農民素養,又在寓教於樂中弘揚新鄉村新風尚、展現新農民新風貌,更好滿足新時代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周楠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04日 10 版)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