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門灣,萬物比鄰而居(大地風華)

一
隻要我站在這片稻田邊,耳蝸裡便會涌起漩門灣遠古的海潮聲。海豚拜潮、沙鷗翔集的歡鳴,巨型漩渦的咆哮,討海人汗水滴答,晒鹽人木屐篤篤……聲聲在耳。
“滄海桑田幾清淺”,半個世紀前,故鄉浙東玉環島人為圖生計,在漩門灣攔海筑壩,化天塹為通途,化洶涌波濤為萬頃桑田。每當我站在漩門灣縱橫交錯的田埂間,如同站在自己名字的筆畫之間。
往事如潮水退去,萬物如潮水涌來。此刻,初冬的漩門灣被一種隻屬於豐收時節的芳香深深浸染。
晨光裡的稻田,色彩飽和度很高。成群的麻雀在閃閃發亮的稻浪間沖浪,用漲潮般一浪高過一浪的古老語言呼朋喚友。
夕陽下的稻田,蒸騰著一天裡最濃郁的稻香,稻香仿佛具備和萬家燈火同一質地的橙黃。
月光下的稻田,像一面黑白色的、香味冷冽的、靜謐的湖,最黑的部分,是墨滴般的稻穗。
暖色或冷色,激越或低沉,仿佛擁有跨越語言的同一個密碼,讓漩門灣的天地萬物如此和諧。
在雨中的稻田裡,我嘗了稻谷。捻開手感有點澀的稻殼,晶瑩的一粒新米有點硬,很香。
我蹲下身,用食指挖起一小坨黑色的稻田泥,放在唇間抿了抿。我想嘗一嘗,滄海變成的桑田,是不是還留著海水的味道。泥土不咸也不苦,連腥味都沒有,可我嘗出了這片土地飽含著的幾代新老玉環人的熱血和熱淚。
二
立冬時節,曾經候鳥般奔波於故鄉玉環和異鄉之間的我,做了漩門灣的一隻“留鳥”——一座簡朴的書屋在漩門灣觀光農業園一隅落地,面朝東海的方向,成了年已半百的游子新的根。
漩門灣田園詩般的時空裡,住著我的左鄰右舍:黑鸛、勺嘴鷸等5萬多隻候鳥,數不勝數的魚蝦貝蟹,布谷、麻雀、蜻蜓等鳥類和昆虫,水稻、木麻黃、串錢柳、桂樹等植物,還有無邊的花海,以及日月星辰、河水雲朵,還有即將到來的霜、雪……
河岸邊,一對年近花甲的夫妻正在修水泵,他們是我書屋后柑橘園的男女主人。來自凡塘村的夫妻倆承包了30畝地,每天凌晨兩三點就來侍弄滿園的紅美人和文旦樹,最累的是施豬欄肥。夫妻倆說,大女兒有一對雙胞胎,小兒子還在讀大學,自己累一點,兒女就輕鬆點。
雨天的午后,我循著電瓶車車輪的泥水印,走進書屋左手邊的草莓園。來自溫嶺的兩個老姐妹,一位71歲,一位66歲,正在綁草莓網潔布。每天早晨5點多,她倆會帶著飯菜、騎著電瓶車來此。老姐姐說,兒女都在新疆,孫女外孫女都讀大學了。生活做習慣了,不做可惜了。
草莓園的主人,是來自臨海的明月夫妻倆。此刻,他們正在自己搭的棚屋外洗草莓網潔布。4年前,他們慕玉環之名而來,包了20多畝地,以觀光採摘為主業。無土栽培,模式先進,雪白的網潔布鋪在草莓叢下,草莓果長在上面,特別干淨。
教過書代過課的明月,說起晚上無聊隻能刷刷短視頻時,笑容羞澀﹔說起這幾年頭發白了好多,眼中隱約有淚光閃爍。
從棚屋出來,突然聞到雨水裡淡淡的桂花香。她說,對,是桂花,可香了。
我聽出她語氣裡的一絲絲喜悅。
我想嘗嘗她家煮的草莓酒,想等草莓成熟時,帶親戚朋友來買點草莓和他倆種的蔬菜,想去柑橘園採紅美人和文旦,買雞鴨鵝和它們的蛋。我還想問問正致力於園區提升的鄉友們,如何能幫到他們。
今晚,明月的棚屋裡,會傳出她喜歡聽的越劇嗎?
那些無意將勞累艱辛寫在眉宇間、眼神裡,並面帶笑意的人,心裡必定有一團光。
三
年輕人從載著收割機的大卡車上一躍而下,他望向我書屋后金燦燦的稻田,棕黑色的臉龐綻開比稻田更燦爛的笑容。
兩台大型收割機在小雪節氣來臨前,搶收著今年漩門灣濕地最后一批晚稻。之前,它們和伙伴們一起,馳騁於漩門灣三期鹽鹼地改造的1800畝海水稻田裡,穿梭、切割、脫粒、粉碎秸稈一氣呵成,稻粒“嘩啦啦”瀉入大貨車裡時,泉水般動聽。
“永芬”這個名字,仿佛天生與稻有緣。花甲之年的沙鱔村人永芬指揮著那些“鐵駿馬”,在玉環島無邊的稻田上馳騁,一路留下稻稈和稻谷雜糅的芬芳。他是玉環種糧大戶的合伙人。問他辛苦嗎?說,不苦也苦,苦也不苦。
轉眼間,這個一年大約可以碰面兩次的鄰居,率領著他的“鐵駿馬”和戰利品轟隆隆而去。
站在雲層中投下的光柱裡,我想象著永芬他們在這片田地裡播種油菜的情景,會是他說的無人機播種嗎?
千百年來,玉環島融農耕文化、海洋文化和移民文化於一體,像永芬這樣的故鄉人敢想敢干的性格從未改變。7年前,新老玉環人立足漩門灣,再改地圖,撤壩建橋,重構生態。
隻要將手指放在玉環島藍綠黃相間的地圖上,我的眼前便會浮現起古志裡的漩門灣勝景奇觀。再將手指往東南方移動一點點,我的眼前便會浮現起一片未來的圖景:面朝大海的玉環市未來新城,正以神奇的速度在漩門灣三期拔節生長,它是現代美學與古老氣質的融合,更是人與自然在嘶吼對抗后的握手言歡、和諧共生。
雨后。一位園區保潔阿姨蹲在我書屋前的河埠頭,從水裡摸上一大把螺螄,又放回水裡,說,不拿回家吃了,螺螄吃垃圾,保護生態的。
我無意為漩門灣的每一粒稻谷每一隻麻雀每一朵雲取名,也無法一一了解或記住漩門灣所有鄰居的名字。重要的是,萬物比鄰而居,本應……用故鄉的土話說:好來好去。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04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