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起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創新談)
面向未來,煥發創新熱情、不斷攻克難關,匯聚起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相信會有更多像“華龍一號”這樣的重大科技成果問世,繼續勾勒出科技創新活力奔涌的時代畫卷,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近日,全球最大的“華龍一號”核電基地——福建漳州核電1號機組首次並網成功,開始向電網送電,標志著“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目前,“華龍一號”國內外在運在建機組總數達到33台,已成為全球在運在建機組總數最多的第三代核電技術。
70多個專業領域、80多個構筑物、6萬多台(套)設備、超過20萬張工程設計圖紙……“華龍一號”是處處體現創新創造的大國重器、超級工程。拿閥門來說,“華龍一號”就用到多達1.8萬台。這些閥門,小到可以揣進兜裡,大到要用卡車運輸。以往國內核電站建設,重要閥門均需向國外採購。“華龍一號”研發設計單位聯合國內制造商,開展了多項橫向科研,實現了所有關鍵閥門的樣機研發、鑒定和產品供貨,打破了高端閥門國外供貨商長期壟斷的局面。
這樣的創新故事在“華龍一號”建設過程中還有很多。在批量化建設階段,“華龍一號”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300多家企業共同成長,逐步提高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重要材料的自主可控水平,打造安全可靠的核能產業鏈,相關設備國產化率已超過90%。“華龍一號”誕生的過程,既是一個個技術堡壘被攻克的過程,也是運用市場化方式盤活資源、在新型舉國體制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歷程。
舉眾人之力,求長遠之功。“華龍一號”的例子生動說明,在新型舉國體制下,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就是要集聚優勢力量開展協同攻關。具體來看,在原始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高校院所優勢明顯﹔企業處於市場一線,更有意願推動產品研制與迭代更新。因此,協同創新有利於發揮各自優勢,讓科技創新成果更高效地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不斷開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自主創新的新路徑。
隨著我國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有效配置創新資源和要素,使得涉及研究、生產、試驗、使用等各環節的創新鏈條更加完善,就能不斷匯聚起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今年以來,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首台樣機完成總裝下線,19個省市200余家企業、高校院所等參與研制﹔“東數西算”首條400G全光省際骨干網正式商用,超過300家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參與,促進設備制造、集成、器件等產業鏈各環節的發展……一項項規模龐大、技術復雜、綜合性強的重大成果、超級工程,都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優越性的生動體現。
上世紀80年代,100多家科研單位、7個設計機構、11個施工單位、數百家制造廠,在浙江省海鹽縣的秦山腳下集結,憑借緊密協作、協同創新,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如今,我國科研人員、能工巧匠用心血和汗水,讓“華龍一號”從無到有,從一張張圖紙變成廠房、管道、系統,乃至成為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面向未來,煥發創新熱情、不斷攻克難關,匯聚起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相信會有更多像“華龍一號”這樣的重大科技成果問世,繼續勾勒出科技創新活力奔涌的時代畫卷,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09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