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日常生活有文韻(讀書有味)

吳畫成
2024年12月11日09: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朋友要給孩子起名字,下意識翻出了《詩經》《楚辭》,馬上又說,裡面的好名字,怕都已經被前輩用完了吧?我大笑,轉念一想,確實是,翻詩、辭給孩子起名字,大概是國人的“本能”。在我們大眾的觀念裡,它們幾乎是“文化”甚至“美好”的代名詞。普遍尊崇文化,普遍希望給孩子以美好的祝福,所以就偏愛詩、辭。這未必出於對詩、辭多深刻的認知與研究,很多時候只是自然而然的舉動。但正是這種下意識的自然而然,更顯出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悠長韻味與生命力。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近3000年前的隴南水邊風景,至今還在人們眼前流轉。風景還是風景,但也不只是風景。歷代吟詠,它已經由當時人的日常生活風物,轉化成了具有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的社會風景。

  這讓我想起前幾年一度很流行美食紀錄片。從高大上的文化解碼式拍攝,到早餐夜宵的人間煙火式呈現,都不乏可觀的觀眾群。這些紀錄片的流行,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新的媒介手段和拍攝模式在畫面上給了美食更強烈的吸引力,但促使它們形成風潮的,更主要應該歸功於觀眾從中找到了日常飲食的文化意味,還有無數人在日常生活中匯聚成的那股精氣神。

  后之視今,猶如今之視昔。這樣想來,今人在漫長又平常的生活中刻錄下來的某些畫面,經過時間的積澱,會不會成為另一時代念念不忘、別具意味的風景呢?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描述的三月初三上巳節曲水流觴的場景,曾經引得我專門跑去會稽山脈北麓的蘭亭。王羲之等人當年修禊的確切位置早已不可考,現在所能見的大概只是后人以想象復原的場景,水、石只是尋常。但即使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原處,十之八九也不會是多麼了不得的風景。只是尋常的風景,也讓我在跟前站了很久,腦補了一番“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的身影。因為《蘭亭集序》在文學史、書法史、社會生活史中的價值,並非殊異的風景也有了獨特的光彩。那些一時相聚的剪影,也有了“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的久遠意義。

  如今,在離蘭亭不遠的紹興古城裡,每到節假日,都有許多“跟著課本去旅行”的小朋友,甚至也不乏成人跟著書本去旅行。連本來只是本地口味的紹興菜,據說也火了起來。外地游客點菜時,點的或許並不只是口腹之需,而是“魯迅筆下的紹興菜”。菜和那些經典的文章形成了聯結呼應。百年前的文字,慢慢透到今天游客的箸尖,成為今天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合而為一的那部分,漸漸產生和時間共同生長的力量。

  也因為這種合而為一,人間煙火雖出於尋常,又升騰起超出尋常的氣息。其實許多人誠誠懇懇所求的理想生活,正是這種出入於尋常、平凡但非平庸的生活。說到理想的日常生活,我想起孔子弟子曾皙描繪的著名場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中描繪的這個看似尋常的畫面,漫長時間裡引起無數人心有戚戚,自然有它堅實的生活基礎,有它值得萬般涵泳的韻味。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1日 20 版)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