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浙江溫州市主動把修建中的望江東路繞遠50米

這條主干道為什麼要拐彎(感知文化裡的中國)

人民日報記者 顧春
2024年12月18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浙江溫州市中心,東西向主干道望江東路正在修建。從空中俯瞰,原本筆直的主干道拐了個彎——在繞過一處工地后,從旁邊的甌江防洪堤穿出。一測算,繞遠了50米。

  城市主干道,為什麼拐彎了?

  “多虧了這50米,讓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得以完好保存。”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團徽打開了話匣子。

  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遺址集城市、港口、航道航標於一體,規模龐大、年代清晰、要素齊全,填補了海上絲綢之路港口類遺產的空白,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增添了一個典型樣本。

  故事得從2021年說起。為緩解溫州老城區交通擁堵問題,2021年3月,已醞釀4年、前期投資超1.8億元的鹿城區望江路下穿工程正式啟動。工程涉及道路全長1070米,預計當年9月底完工。

  工程啟動之后,溫州市文物部門提前介入,並要求考古工作同時進場。動工沒多久,考古隊員就在奉恩水門河道內發現了一些清代石砌駁岸,不久后,隨著朔門瓮城區發掘,明清瓮城基址東、北牆體輪廓開始初步顯現。

  “這些發現,可不得了!”劉團徽印象深刻。溫州市文物局隨即組織專家考察論証,並於第一時間向溫州市委市政府、浙江省文物局作專題匯報。接報后,溫州市委市政府立即暫停了工程項目。“2022年2月10日,朔門至水門頭段隧道施工區工程停工﹔2月20日,6台小型打樁機先行退場﹔2月底,2台三軸打樁機退場完畢……”劉團徽回憶。

  隨著施工隊退出,一期考古工作迅即全面鋪開。溫州的冬季又濕又冷,考古隊員每天都穿著雨靴在古河道淤泥裡發掘。隨著考古不斷推進,南宋江岸、元代瓷片堆積帶、宋代沉船等遺跡不斷呈現在世人面前,一座古代港口遺址呼之欲出。

  與此同時,圍繞遺址保護的爭議一直沒停。

  “各種聲音都有,有說易地保護的,有說整體抬高保護的,還有說原址保護的,爭議就沒斷過。”劉團徽說。

  溫州市政府先后召開10多次專題會議,並多次征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各方面意見,經過反復研究、科學論証,在需要新增2億多元投資的情況下,堅定選擇讓道路工程為文物工程讓路。

  然而,怎麼繞、繞哪裡,爭論又起。

  溫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杜成威回憶,當時有人提出架設空中走廊,從遺址上方越過,也有人提出可以從地下盾構。“空中走廊破壞了遺址的空間結構,盾構造價太高,而且不確定性因素太多。”杜成威說。最后,溫州市政府決定,將道路向北繞遠50米,移至甌江防洪堤下方、以箱涵方式通過,有效平衡了文物保護與民生保障。

  從2021年考古工作開始至今,朔門古港遺址發掘面積已達8000多平方米,發掘出溫州古城望江門、奉恩門等水陸城門相關建筑遺跡,9座碼頭、2座埠頭、1條木棧道、多組干欄式建筑和成片房址,並出土3艘沉船和海量瓷片堆積等重要遺存,其中龍泉瓷、甌窯瓷等瓷片達10噸以上,各類遺存年代從晚唐延續至民國,尤以宋元時期為主。

  有專家表示,一邊是重大民生工程,一邊是重要考古新發現,從“被動保護”到“主動作為”,溫州城市主干道為文物保護讓路,體現的是對文物的敬畏之心,也是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決心。

  杜成威介紹,下一步,當地將圍繞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展示區、溫州擁江濱海城市的文化新地標、地方黨委政府統籌協調文物保護的案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且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文旅打卡點四大定位,高水平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助力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全民共享。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8日 13 版)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