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舌尖解碼紹興文化基因

十余項民間美食制作技藝成為新一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趙婧赟
2024年12月18日08:46 | 來源:紹興日報
小字號

  第八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日前公布,共有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5類40個項目入選。自2008年紹興公布第一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目前,共有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01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無形的文化遺產,以其傳承人的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的“活”的文化形態。在紹興的“非遺世界”中,一木一石能造出亭台樓閣,一刀一刻能雕出人生百態,一針一線能織出錦繡山河,一衣一嗓能唱出萬千世界……

  紹興是一座美食之城,不少招牌菜肴、地道小吃讓無數游客慕名而來。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戲曲電影展映暨“嵊州村越”閉幕式現場,不少明星大咖對炒年糕、小籠包等紹興美食贊不絕口。記者注意到在第八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就有10余項美食制作技藝,包含烹調、釀造、糕點小吃等,如王城香糕制作技藝、白馬湖醉魚干制作技藝、嶺北鹽焗雞制作技藝、西施團圓餅烹飪技藝、三界大糕制作技藝、糯米果(青麻糍)制作技藝、新昌炒年糕技藝、新昌芋餃制作技藝等。

  這些入選非遺的美食,背后都有民間流傳的有趣典故,從中也能解讀出紹興人特有的文化基因。在新昌人的食譜裡,年糕不僅是必不可少的家常主食,更是一道具有美好寓意的傳統小吃,正月初一吃炒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農歷二月初二吃炒年糕,意味著春節已過,該忙農活或進學堂苦讀了。嵊州市三界鎮素有“嵊北糧倉”之稱,盛產豇豆等農作物,為三界大糕制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料。制作大糕時,先篩粉入框,然后雕刻空腔,加入豆餡,蓋上米粉,用印板模子印上紅色圖案或“福祿壽喜”“吉祥如意”“恭喜發財”等字樣,按用途分別喚作“狀元糕”“鴛鴦糕”“龍鳳糕”“發財糕”“長壽糕”等,寓意豐富。梨膏糖的形成與新昌名人楊信民有關。楊信民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傳說楊母曾患氣喘病,因吃不下苦藥,又喜吃黃梨卻因無牙齒咀嚼不了。楊信民便把梨汁與藥同熬,制作成梨膏糖。算來有近600年的歷史,已有六代傳承人堅持初心,繼續保護傳承著梨膏糖制作技藝。

  王陽明為何要筑室陽明洞天呢?這個問題可以在本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王陽明故事中找到答案。由越城區、柯橋區共同申報的王陽明故事項目,以歷史人物王陽明為主線,編輯修訂關於王陽明的傳說、故事等文學作品。為了讓王陽明故事有據可依,紹興市王陽明研究會對浙江、江西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132個王陽明遺跡地進行考察採風,總體採錄300則故事,並進行編輯修訂,讓陽明心學立足民本、提倡親民、重視民生的思想主張和“知行合一,磨煉篤行”的思想內涵被更多人所領會。

  宋六陵的祭典起源於宋代,每年春季、秋季的第二月,派遣太常卿、宗正卿朝拜各陵墓,並且有專人守護陵墓,安排祭典事項。作為官方和半官方的祭祀活動,持續了800多年的宋六陵祭典,到1929年中斷。如今,隨著宋六陵考古發掘的進行,這座我國江南地區最大皇陵的神秘面紗正在慢慢揭開。宋六陵祭典也在民間力量的推動下,重新走進人們的視線。2024年,紹興趙氏宋六陵祭典也成功入選第八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已然成為一項承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民俗活動。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