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鬆陽:以“三治一提升”繪就文明城市建設新畫卷
近年來,麗水鬆陽將“三治一提升”行動,即“治臟治亂治差,實現城鄉品質提升”作為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並結合和美鄉村工作重點,通過一系列舉措持續優化城鄉生態環境,不斷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為人民群眾打造一座宜居、宜業的文明幸福城市。
截至11月底,全縣完成190個行政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改點位13240處,拆除違法建筑、不協調建筑12.82萬平方米。
打造城鄉環境“示范區”
“以前村裡有很多荒地,現在環境整潔多了,有草坪,還有這麼多健身器材,我們在家門口就有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了。”鬆陽縣古市鎮山下陽村村民陳志雄說。
古市鎮山下陽村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然而,在過去,村裡的拋荒地和廢棄地一直是困擾村民的“老大難”問題。
為了全域提升村庄風貌,村裡集中開展了多項整治行動,包括清理30余處村庄亂搭建、改造提升103幢建筑風貌、拆除6200余平方米的藍頂棚和違章建筑。
如今,經過一系列的改造提升,這些曾經的荒地已經煥然一新。小菜園、燈光球場、休閑健身廣場和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的成功打造,為村民們提供了便捷且舒適的公共空間。
村庄整治是鬆陽“三治一提升”行動的一個生動縮影,展現了鬆陽正以“示范區”的高標准,全力推進各項工作,如今,文明城市建設的探索成果正在全縣范圍內遍地開花。
聚焦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三維價值坐標以及九大場景建設要求,鬆陽在南城區塊打造濱溪景觀軸、步行景觀軸和城市生態綠谷,成為鬆陽城市會客廳和城市文明風尚展示的重要窗口。此外,鬆陽還重點整治了“環縣城帶”——包括637國道縣城段、鬆陽大道、江南公路、東環大橋,以及“一環兩線”——637國道沿線和鬆陰溪沿線。同時,對縣城入口、村庄入口等重要空間進行了精心節點設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標識小品和公共藝術景觀。
走出鄉村發展“新路子”
在位於鬆陽縣望鬆街道西河村的一處房屋內,村民們有的在房間裡看電視,有的在公共區域閑坐聊天,雖然是4戶不同的人家,卻又像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
這裡原本是村內一處閑置的村集體房屋,居住在此的都是一些低收入農戶,他們因為參與鬆陽縣的“三治一提升”工作需要拆除舊房,但出於經濟考慮,並沒有意願參與新房的建設。為解決這些人群的后顧之憂,望鬆街道創新推出“宅基地換養老”模式,即村民將宅基地交給村集體,村集體提供養老服務。
為此,西河村投入65萬元將村內閑置房屋改建為公寓,不僅配備了電視、空調、衣櫃等家具家電,還配有公共活動空間、集體廚房等,方便村民拎包入住。“這裡比老房子的條件好很多,住得很開心。”望鬆街道西河村村民包水金說。
2024年以來,鬆陽縣在“三治一提升”行動中,從基礎層面開展綜合治理攻堅戰,在這過程中,各地涌現出不少工作“新模式”,為文明城市建設提供新思路。
位於鬆陰溪西岸的樟溪鄉,以鬆陰溪沿線為整治重點,全面清理了廢舊廣告牌、拋荒地、亂堆亂放現象、簡易棚以及建筑垃圾等,這一系列舉措使得鬆陰溪的水質和周邊環境風貌得到了顯著提升。在水南街道的南山村,其最大特色便是背靠國家4A級雙童山景區,按照“村庄景區化”的發展目標,該村通過實施道路白改黑工程、屋頂平改坡改造、拆除不和諧點位以及開展雞窩置換等項目,進一步改善了全村的整體風貌,成功將“美麗風景”轉化為“美麗經濟”。
眼下,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生活,在鬆陽已“觸手可及”。據悉,接下去,鬆陽將堅持以新時代“千萬工程”總體部署為指導,聚焦農房改造、管線序化、村道提升三大核心任務,更高標准、更大力度推進“三治一提升”行動,全面提升縣域農村人居環境和發展活力,建成一批基礎設施配備齊全、整體風貌協調有序、發展活力顯著增強、彰顯鬆陽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打造文明、和美、共富的現代化鬆陽。(葉夢雨、楊文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