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杭州:一間蔬心素食館讓空巢老人找到“第二個家”

章翌、孫晗曉
2024年12月20日08:49 | 來源:杭州日報
小字號

杭州市錢塘區義蓬街道的居民,近三成是60歲以上的老人,不少老人還與兒女分居。近五年來,這些空巢老人有了另一個溫暖的“家”。

2019年,位於義蓬街道義隆社區的蔬心素食館開館了。這是一個無交易、互助式的食堂,專門為空巢老人、殘障人士和環衛工人等提供免費、安全的“公益午餐”。午餐食材主要來自周邊愛心人士的捐贈,志願者則維持著素食館的每日運行。

在一茬茬人的“愛心接力”下,蔬心素食館已正常開放了1800多天,日均服務128名食客,累計提供愛心午餐超10萬份。

一句“愛出者愛返,福來者福往”

讓老人找到了第二個家

蔬心素食館的發起人顧青鬆有個朴實的見解:家裡冰箱越大的老人,越孤獨。“孩子提著大包小包來看老人,老人把吃的存在冰箱裡,因為食量不大,每天隻能吃一點。孩子不斷送吃的,冰箱裡越堆越多、冰箱越買越大,但老人卻越來越孤獨。”

正是看到了老年人的這份孤獨,他萌生了創立蔬心素食館的想法。2019年,他和嫁到杭州的溫州人潘虹大姐一起租下了沿街店面,然后到附近的廣場向老年人宣傳:“不管你從哪兒來,在這兒吃飯不要錢。如果可以,帶上冰箱裡吃不掉的菜,來這兒和大家分享。”沒想到,開張頭一天就有100多位老人提著菜來素食館。后來,附近的環衛工人、殘障人士也加入進來。大家一起吃飯、一起聊天、一起晒太陽,這裡慢慢有了家的感覺。不少食客吃著吃著,也成了這裡的志願者,正如蔬心素食館內貼著的一句話“愛出者愛返,福來者福往”。

每天7點半,84歲的王金相都會准時出現在素食館,和一群老人一起洗菜、切菜,忙活幾小時,手上起泡了還在堅持。問起原因,王金相連說:“我願意為大家服務。”蔬心素食館剛開業時,王金相常帶老伴來,老伴去世后,這裡成了他回憶老伴的地方。把這兒當成家的還有朱冰冰,患小兒麻痺症的他行動不方便,但每到雙休日,他就會來幫忙,事情做完了還會和叔叔阿姨們聊天﹔素食館的房東,一有時間也會來這裡幫忙打飯,偶爾還會做南瓜糕和饅頭,給老人們加餐﹔曾在附近幼兒園當園長的陶杏娟,在這兒做了5年的志願者,店面裝修、食材採購都出錢出力……對不少老人來說,這裡成了比家更重要的地方。

蔬心素食館的名氣越來越大,捐助的人和企業也越來越多。有的年輕人結婚,會特意買米買面送到這兒,和大家分享這份喜慶﹔有的人過生日,會來這兒張羅一桌菜,和大家一起慶祝。顧青鬆很感慨:“希望這些老人的兒女來看爸媽時,什麼東西也不要帶,來蔬心素食館陪他們吃頓飯就特別好。”

組建“強社惠民”聯盟

讓素食館的公益精神走得更遠

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生動實踐,在蔬心素食館這間小小的店鋪中書寫著。它的成功,離不開多方面因素。

首先,要有資金保障。除了接受社會捐款捐物,顧青鬆等運營者會拿出部分個人資金作為補貼,確保素食館日常開銷。

其次,要懂老年人的胃。為迎合老年人的口味,同時確保營養均衡,素食館會綜合老人們的意見建議,提前定制菜譜,請廚師來店裡烹飪。除了基本的餐食外,素食館還會在夏天設立涼茶攤、在節日期間定制美食等。

第三,要懂老年人的心。為了讓老人有歸屬感,開餐前顧青鬆總會組織大家開展一些小活動,如跳一段健身操、唱一段戲曲、講一個暖心小故事、做一次反詐宣傳等,讓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豐富飽滿。他們還廣泛招募志願者,通過專業培訓提升服務質量,確保活動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第四,凝聚合力提格升級。愛心像一顆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在全社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2021年,義隆社區成立“隆·心”小哥志願服務隊,每逢低溫天或下雨天,老人出門不方便,小哥們便會把蔬心素食館的餐食送到老人家中。2022年,浙江省“強社惠民”集成改革試點落戶義隆社區,蔬心素食館與義隆社區轄區內各職能部門、學校、銀行、醫院、企業等單位和社會組織,共同成立了“隆·心”強社惠民聯盟,利用社區現有資源,集中力量做好老年人服務工作,通過公益活動激發更多人的善念與行動。

蔬心素食館運行五年,不僅溫暖幸福了百余名老人的生活,也提供了一種定位精准、經營穩定、多方合力的可持續公益模式。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