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物故事 開展對話交流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 |
“凝心·聚力2025”環球人物年度盛典現場。 |
近日,“凝心·聚力2025”環球人物年度盛典在京舉行。此次活動邀請國內外各領域有突出貢獻和重要洞見的人物,講述人物故事、開展對話交流,讓讀者看到不同維度、不同角度、更有深度的中國故事、世界故事、時代故事。
培養世界數學舞台的中國力量
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求真書院院長 丘成桐
我在清華大學創辦求真書院,為的就是培養一批杰出的、有創意的、有能力帶領中國走一條嶄新科技大道的學者。求真書院每年在中國招生不超過100人,我們遴選了一些極具數學天分且十分年輕的學生。如今,第一屆領軍班已經大四,學生水平可以媲美世界任何一流大學!
這幾年我走訪各地,發現中國的特殊人才並不鮮見。2022年以來,我陸續在中國50多個知名中學授牌成立少年班,為那些有天分、有潛力的孩子設計與世界接軌、符合科技最新發展趨勢的培養計劃。2024年11月,我又牽頭設立了專門培養中國最頂尖中學人才的“杰出少年示范數學班”項目。我把他們看作是中國數學的“國家隊”,期望他們產生頂尖的數學成果,在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計算等方向實現突破。我相信,集中力量,讓大學教授參與到中學生的培養中去,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科學知識講給普通大眾聽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金涌
近十幾年來,我把自己的主業轉向科普,把復雜的科學知識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講給普通大眾聽。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將是今后經濟活動的內核。而碳中和則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的最大驅動力。要依靠大幅度、顛覆性的科技創新,要發展高端制造業等新質生產力,兩者相輔相成,目標一致。
簡單來說,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實現。第一,產業結構轉型。推動傳統資源密集型低端產業、重工業,向高端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發展。第二,以科技創新推動能源效率提高。第三,建設一個零碳排放的電力供應系統。人類未來能源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再生能源+儲電”,由此組成智能電網支撐整個經濟能源的需求。
對於科普這件事,我還會一直做下去,科普對於中國的長遠發展非常重要。我也很高興地看到,我們國家現在非常重視科普,我愈發感覺找到了自己的“戰場”。
中國高質量發展具有全球意義
比利時前駐華大使 帕特裡克·奈斯
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經歷了深刻轉型。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繁榮,中國從生態視角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了多項政策舉措。中國一直堅定提高空氣質量,制定嚴格的排放標准和推廣清潔能源,大幅減少了主要城市的空氣污染。
在擴展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國,積極推動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等大型項目建設,不僅降低了碳排放,還創造了新的經濟機遇。在生態保護區建設方面,通過建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中國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並維護了關鍵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綠色金融方面,中國發展了綠色金融機制,例如綠色債券和環保基金,這些機制將資本引導至可持續項目。
中國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果具有全球意義,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中國向綠色經濟的過渡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通過前瞻性的政策、創新的解決方案以及全球合作,中國正在為建設一個更加綠色和繁榮的世界開拓道路、砥礪前行。
追求夢想一定大有作為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遙感委員會主席 顧行發
我的飛天夢,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以及看到噴氣式飛機在天空劃出痕跡時的無限遐想。1982年,大學畢業時,我被分配到國家測繪總局測繪研究所航測室,那時候,中國相關技術落后,我的飛天夢還隻能存在腦海中,觸不可及。1984年,我非常幸運地得到了赴法國公費留學的機會。20多年前,回國效力的時機成熟,我來到中國科學院工作,擔任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為國家規劃航天遙感系統。
回國20多年,我有幸參與並見証了我國航天遙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巨大變遷。過去的一年,中國實施了60余次火箭發射,將200多個航天器送入太空,空間站、嫦娥探月、火星探測都取得重要進展。我心中充滿無限的自豪!一個中國人的自豪!一個航天追夢人的自豪!我的經歷使我認識到,隻要有夢,一直去追求,就一定大有作為!
探索農業創新之路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首席科學家 楊其長
糧食生產的核心載體是耕地。如何用有限的耕地來保障糧食安全,拓展耕地的空間到底在哪裡?答案就是,科技創新。我從事的研究領域是設施農業和植物工廠,聚焦如何用工程技術手段拓展耕地。一是如何實現向空間拓展耕地,攻克植物工廠技術﹔二是如何向戈壁沙漠拓展耕地,攻克沙漠設施農業技術。
近年來,我們首次把植物工廠研究拓展到水稻、小麥等大田作物,創建一個全新的領域——“作物育種加速器”。最近,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合龍”行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也為向沙漠拓展耕地提供了可能。
2019年,我在南疆開展沙漠設施農業研究。在沙漠上建設溫室難度很大,我們先后攻克了沙土螺旋地樁基礎、裝配式結構、柔性保溫牆體、太陽能主動截獲蓄熱調溫以及空氣取水等重大關鍵技術,建成了1.2萬畝沙漠設施農業示范基地,為向沙漠拓展耕地提供了示范樣板。
未來,我將和團隊一道,在顛覆性技術創新上繼續發力,為拓展更多的耕地空間、大幅提升食物產能作出更大的貢獻。
每個人都應為世界和平而努力
迪拜中阿衛視首席記者 方浩明
我出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出生后不久國家便遭遇戰亂。小時候,我最大的夢想是能過上和平的生活。2011年,我們全家來到了中國。14年間,我在中國學習生活,認識了很多朋友,見証了中國的快速發展,我看到了中國為世界和平作出的貢獻。
近兩年,我參與報道了中共二十大、2023年和2024年中國全國兩會、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還在北京見証了沙特和伊朗恢復外交關系、巴勒斯坦各派代表簽署《關於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等,相信這些歷史性時刻會給世界和平帶來更多希望。
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而不是和平的世界,是中國讓我們過上了和平的日子。世界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應為世界和平而努力,我們一起加油。祝願世界和平,祝阿中友誼長存!
帶著熱愛堅定前行
中國游泳運動員、奧運冠軍 孫楊
每一位運動員都像是一顆孤獨而又熾熱的星體,在自己的軌道上奮力奔跑,追逐著夢想與榮耀。而我,在泳池這片藍色的天地裡,度過了無數個為夢想拼搏的日夜。
教練為我們指引方向,隊友相互激勵、共同成長。正是這種凝心聚力的力量,支撐著我在泳壇不斷前行,去面對一場場國內外大賽,去沖擊一個個看似遙不可及的紀錄。每當我躍入水中,把浪花甩在身后,心中的那份欣喜就是最好的回報。
2024年的體育世界,眾多運動員在賽場上用汗水與拼搏詮釋著體育精神,無論勝負,都展現出了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他們身上散發著青春的活力與對體育的熱愛。展望2025年,我心中充滿了期待與決心。失敗曾讓很多強者黯然離場,從零開始也讓很多天才怯懦退卻。但我堅信,真正的強者永遠不缺從頭再來的勇氣。冠軍或許會老去,但我們秉持的不屈的體育精神會一直熠熠生輝。
團結起來共同發展
財經作家、評論員 崔傳剛
中國不僅要堅持對外開放,還要把對外開放提升到新的水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不管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的企業,我們都應秉持積極有為的態度,做好服務,做好引導,努力提供一個相對穩定、可預期的環境,創造新的機會,同時減少風險。
目前,國際環境有很多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這不僅有利於我國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發展及和平穩定。
近年來,一些國家採取封閉舉措、搞孤立主義,這其實是雙輸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共同發展,彼此之間更要開放、包容。各個國家、民族、文明之間應該求同存異,多尋求共同利益,實現雙贏、多贏。
讓國外消費者感受中國文化魅力
浙江潔麗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石展承
潔麗雅是有著39年歷史的企業,從毛巾到現在全品類的家紡產品,各方面業績都不錯。感受到了中國消費者對於民營企業、傳統制造業的包容和喜愛,我們才更有信心把產品推向世界。現在,外貿跨境電商日趨成熟,發展迅速,對於傳統制造業出海、品牌出海都大有好處。
面對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現實,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產品,用品質說話,讓外國的消費者感受到中國制造的美和好。當下年輕人處於文化自信的年代,我們非常自豪,但我們絕不會盲目自信。其實,不經意的生活小物件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的態度,我們希望通過產品讓國外消費者感受中國文化魅力。
與世界各地的創業者交流
北京無限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國際校友人才聯盟秘書長 馬赫
近兩年,想來中國創業的外籍人才特別多。2024年,我負責的國際人才創業大會,海外報名已經超過1800人。大家認可中國市場,相信在這裡有更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從前,外籍企業家來中國大多為考察市場、尋找投資機會、採購商品等。如今,他們來中國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學習中國的經驗、中國的科技,希望跟中國有更深層次的交流。
不少外籍企業家普遍認為,中國在農業、科技、能源等關鍵領域取得很多突破。他們希望將中國科技、中國智慧帶回他們的國家,一方面促進和引導中國企業在當地發展,另一方面給當地提供學習的機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奔赴。人才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我們要完善思路、完善服務,發揮橋梁作用,助力國內外共同發展。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實踐
中國外文局外籍專家、漢語橋俱樂部開羅站副主席 劉正曦
去年11月初,我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這讓我感受到中國在文化方面越來越開放和自信。2024年是埃中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去年7月起,“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開展,掀起了觀展熱潮﹔去年8月,中國軍機赴埃及參加航展飛越金字塔的畫面,被網友稱為“歷史性同框”。
不只是與埃及,中國正在與阿拉伯國家以及整個世界尋求合作。中國出台的免簽政策,讓很多外國朋友有機會來到中國,親眼看看中國。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想給它加一句,“百見不如實踐”。中國不論在經濟領域還是文化領域都擁有超大市場,中國堅持多邊主義,不管一個國家是強、是弱、是大、是小,中國都會展現出最大的尊重。這是大國擔當,也是其他國家選擇與中國合作的原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1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