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面包,右手書

清晨的雲朵還停棲在半山腰,石灰窯前已是人頭攢動。伴隨裊裊青煙飄蕩出陣陣麥香,面包窯第一爐金黃噴香的面包出爐了。村支書劉志亮抱了一捧柴火走到窯爐前,往爐中添了一把火。這裡有兩座高達幾十米的窯爐,一座是面包窯,一座是“窯書房”。一眼看上去,實在有些夢幻色彩。要知道,這兩座窯20年前燒制的可是石灰。
上世紀90年代,浙江省常山縣路裡坑村是遠近聞名的“石灰村”。三衢山腳下,100余座石灰窯晝夜不息,滿山石頭在烈焰中化作生財的石灰。
“村民的口袋鼓了,青山卻蒙了塵。”村支書給我遞來一個面包,向我講起村庄的故事。到了本世紀初,石灰窯陸續關停,轟鳴聲戛然而止。沒了窯火,村子就像被抽走了魂。年輕人外出謀生,留守的老人守著礦坑,劉志亮也進城做起了生意。
后來,三衢山被開發成石林景區。許多游客到村裡來玩,村民順勢開起了“農家樂”,還把村裡的農特產品拿出來賣,土雞土鴨,雞蛋野菜,很受歡迎。
2020年,劉志亮被選為村支書,結識了回鄉創業的家富。家富是個85后,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年輕人有想法,有創意,他開的民宿生意很好。劉志亮找到他,請他給村民上課,講民宿,談發展,分享理念。后來,兩人踏遍荒廢的石灰窯、坍塌的羊棚、積灰的農舍,家富的眼睛越看越發亮:“這些不是廢墟,簡直是金礦!”
村裡修繕了11棟閑置農房,家富出謀劃策,開起了“三衢詩集”民宿。為啥叫“三衢詩集”?“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曾幾的這首詩,就寫在三衢大地,而三衢山就在路裡坑。
村裡有一座自然形成的溶洞,村民之前用來關牛、圈羊,清理干淨后,裝了咖啡吧台和投影儀,布置了綠植,溶洞變身別致的“岩洞餐廳”。開業那天,涌來游客眾多,洞內光影搖曳,洞外人聲鼎沸,村民招呼客人來不及,連七旬老人都顫巍巍端出自釀的米酒招待客人。
兩座廢棄的石灰窯,說來也有意思。去年,村裡來了一位省級文化特派員,跟大家一起坐在羊棚咖啡館前聊天,望著眼前的巨型窯爐“頭腦風暴”。一陣“腦洞大開”,大家說,不如就開個“面包窯書房”吧。面包會有的,書房也是要有的。
說干就干,兩座石灰窯,一座安裝了烤箱,用來烤面包剛剛合適﹔另一座把頂部空間改造成地質科普空間,以及一座尖頂書房,簡直太美了。這座窯書房,面積雖不大,視野極佳,山中四時,晨昏晴雨,時時都有不同的美景。
大年初二上午,村民們在面包窯前舞龍慶祝,面包窯書房算是正式開業了。客人點一杯咖啡,左手面包,右手書本,坐在窯書房的窗前,靜享鄉村半日的靜美時光。窯還是那兩座窯,窯內的風景卻已不同。兩座窯不再空洞殘破,而像是藝術作品矗立在天地之間。窯火似乎也從未熄滅,只是換了燃燒的方式,從前燒石灰謀生,如今為鄉村筑夢。
喝完咖啡,我去村裡走一走。廢棄的豬欄,已變身“三衢藝術館”,斑駁土牆上挂著鄉土攝影作品﹔礦坑裡鋪上木棧道,帳篷與泳池成了星空下的桃花源﹔村裡的婦女學會了磨咖啡和拉花,大叔轉身成為面包師,許多小青年從城裡趕來,在半山腰的書房喝起了咖啡。你看,窯書房的窗前,扎羊角辮的女孩坐在晨光裡讀書,仿佛山間綻放的花朵,已將春天照亮。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03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