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封面③丨“寶藏門診”背后的“浙江療法”

“貓毛過敏的家人們有救啦!”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一院”)的貓毛過敏症專病門診被網友稱作“寶藏門診”。自開診以來,基本處於一號難求的狀態。
今年2月,浙江省正式發文公布首批“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入選名單,啟動建設省級“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含培育創新團隊),並在全省新開設以團隊名稱命名的專病門診。
如今,像貓毛過敏這樣的專病門診,在浙江共有92個,它們既針對常見高發病,又瞄准疑難雜症。
患者“少跑路”,診療更精准
周三下午1點半,浙大一院貓毛過敏症專病門診的候診區,來自上海的陳莉(化名)正給病友們分享自家“毛孩子”的照片。
4年前,也是陳莉養貓的第二年,她開始出現打噴嚏、鼻塞、咳嗽、眼部干痒等症狀。“后面還逐漸發展成哮喘,影響日常生活。”聽說杭州有了專門針對貓毛過敏的門診,陳莉連搶三天,終於搶到號。
貓毛過敏專病門診。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經檢查,陳莉被確診為貓毛四級過敏。
“貓毛過敏通常的症狀表現為打噴嚏、鼻塞、流涕,眼部干痒、紅腫,皮膚發痒、皮疹。嚴重時可能發展至過敏性哮喘,出現呼吸困難等情況,要格外關注。”浙大一院變態反應(過敏)科主任高亞東表示,在科室日常接診人群中,貓毛過敏人群佔10%以上,針對該人群的脫敏治療很有必要。
2024年,高亞東作為團隊帶頭人申報了浙江省“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項目,開設了專病門診。
“之前很多貓毛過敏患者看病,要就診於呼吸科、耳鼻喉科或皮膚科等好幾個科室,不太方便。”高亞東表示,開設專病門診可以為患者提供精准的一站式服務,減少多科室就醫的不便,同時過敏專業團隊可以提供脫敏治療等的對症治療手段。
周六上午,來到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中醫大二院”)門診二樓,循著咳嗽聲就能找到咳嗽過敏症專病門診。
“咳嗽老不好,吃藥也不管用。”來自嘉興的小伙何楓(化名)一大早趕來就診。經檢查,醫生判斷其患的是咳嗽過敏症。
“相比普通咳嗽,咳嗽過敏症往往以超過8周的干咳為主要表現,也沒有發熱、咽痛等其他身體不適,且易反復發作,光靠藥物治療並不能達到相對理想的治療效果。”2024年,浙中醫大二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董雷帶頭組建了咳嗽過敏症“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開設了國內首個中西醫結合咳嗽過敏症專病門診,向“最難治”的咳嗽發起挑戰。
咳嗽過敏症專病門診內,董雷正在搭脈問診。受訪者供圖
據了解,首批92個“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的建設單位中,省級醫院有51家,地市級醫院41家。團隊開設的專病門診有針對如咳嗽、便秘、骨質疏鬆等常見病的,也有針對如肝癌、乳腺癌、腦卒中等大病的。
開診以來,這些專病門診受到了老百姓的廣泛關注,許多患者慕名而來。如貓毛過敏專病門診已接診病患超300人次﹔咳嗽過敏症專病門診已接診患者超200人次。
堅持以人為本,緊貼患者需求
在浙江省衛生健康委黨委委員、人事處(人才處)處長朱煒的辦公桌上,有一摞厚厚的《浙江省“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建設需求調研報告》,裡面詳細記錄著每個團隊的申報領域、臨床能力等內容。
“開展申報前,我們花了一年時間進行摸排、調研,通過與省內各家醫院面對面交流,發現了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朱煒介紹,“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督促各家醫院對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健康問題進行全面梳理。”
“剖宮產愈合不良、胃癌營養不良、前列腺癌尿失禁……這些病種劃分得很細,切口很小,實際上能夠滿足大量患者的需求,著力破解老百姓看病沒方向的難題。”朱煒指向申報書上的團隊名稱,“這次我們在專病門診的命名方式上也下了很大功夫,盡量以通俗的方式呈現。你看,像白內障術后干眼、帶狀疱疹這些名稱,老百姓一眼就能看懂。”
剖宮產愈合不良“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浙江省立同德醫院供圖
據了解,申報通知發出后,省衛生健康委陸續收到了800多個臨床創新團隊項目。最終,聚焦群眾關注的、重點需要解決的常見、高發、疑難疾病,篩選出了首批92個團隊,主攻各類專病。
“專病門診不僅要醫院重點推,還要和其他醫院有所區別,形成獨特的診療技術和服務模式。”朱煒告訴人民網浙江頻道,除了針對患者需求精細化病種分類外,各家醫院的差異化發展也至關重要。
“隻有做成特色了,形成品牌了,團隊在本地的號召力才會增強,從而進一步滿足外地患者就診需求。”朱煒說。
在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葛明華看來,“小而強”相當於某學科中有一定特色優勢的亞專業,團隊本身就具備較強的專業力量和診療水平。以他帶隊的高危甲狀腺癌“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為例,團隊在國內甲狀腺癌臨床和基礎研究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
“很多人認為甲狀腺癌‘脾氣好’,是‘懶癌’,但高危甲狀腺癌的死亡率卻是極高的。”浙江省人民醫院頭頸外科主任、高危甲狀腺癌“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臨床負責人鄭傳銘表示,團隊的目標就是為高危甲狀腺癌患者提供規范化、個體化的診療服務,關注高危甲狀腺癌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同時,努力為高危甲狀腺癌患者尋求新的治療方式。
“希望以后提到高危甲狀腺癌,老百姓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醫院。”鄭傳銘說。
葛明華(中間)與團隊成員一起為患者手術。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浙江頻道注意到,在首批“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入選名單中,除了57個臨床創新團隊外,還有35個臨床培育創新團隊。
“組建創新團隊,既要考慮老百姓的需求,也要考慮浙江省優質醫療資源的區域均衡布局。”朱煒解釋道,“臨床創新團隊的重點是,打造全省層面在國內具有領先優勢的臨床診治團隊,而臨床培育創新團隊的重點則面向地市,建設具有相當知名度的臨床特色診治團隊。通過這一舉措,有助於鞏固分級診療體系。”
積累臨床經驗,錘煉人才隊伍
在服務患者需求的同時,專病門診的臨床經驗也將推動醫學人才隊伍建設,賦能創新團隊成果轉化。
“我們開設了國內首個大肝癌專病門診,專為大肝癌患者尋求根治性治療的機會及提供各類並發症的治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大肝癌“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帶頭人蔡秀軍介紹,該團隊中有國家級人才1人、博士13人、高級職稱6人,團隊注重梯隊建設和優秀后備力量的培養。
“在省衛健委的指導下,我們召集了全國大肝癌領域的知名專家,成立了學術指導委員會,以高水平建設人才隊伍。”蔡秀軍說。
蔡秀軍(左一)與青年人才交流。受訪者供圖
朱煒告訴人民網浙江頻道,通過“小而強”,可以讓更多有經驗、有技術的人才在豐富的臨床實踐中脫穎而出。
“我在專病門診時會帶上碩士生、博士生,他們可以參與疾病診斷、臨床治療、手術操作以及術后的病人管理等工作,通過接觸多樣化的病例,積累更多臨床經驗。”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新生兒出血后腦積水“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帶頭人林堅說。
針對人才發展,浙江也給予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如創新團隊成員可優先推薦加入浙江省健康人才發展協會,優先納入國家和省級重大科創平台博士、博士后學院培養項目,加強創業創新能力培養,優先推薦參加省衛生健康委組織的海外臨床進修等項目。
此外,還有經費支持。據了解,浙江省財政廳統籌整合衛生健康專項資金,在建設周期內對省級創新團隊給予資助,各單位按不低於1:3配套經費。經費主要用於支持創新團隊建設、人才培養,推進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的產學研項目,以及開展技術合作與學術交流等相關內容。
“團隊建設周期為3年,屆時將通過臨床能力、創新成果、團隊發展等核心指標進行考核評估。”朱煒打開電腦中的一份《人才項目合作需求表》,裡面詳細寫明了“團隊主要業績”“重點合作事項”等內容。
“最近,我們啟動了‘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互聘共享與合作對接活動,推出學術院長、學術科主任、高層次人才柔聘特聘崗位216個,臨床技術合作項目121項。通過開展學術院長(科主任)互聘共享、人才項目合作對接、企業走訪調研,進一步激發人才活力,推進團隊創新。”朱煒說。
小團隊創造大成效。據了解,預計到2027年末,浙江將組建300個以上“小而強”創新團隊。
“我們計劃通過三年建設,在單病種診治上,打造一批在全國范圍具有診療技術領先優勢和影響力的臨床特色品牌,以滿足群眾看病就醫需求和看病不出省的要求。”朱煒表示,這也是浙江作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先行探路的使命擔當。
系列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