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質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兩重”建設扎實推進)

“工資待遇挺好,社保醫保正常交,上班、生活都很方便。”一年前,來自安徽廣德市農村的付雙菊到浙江湖州市長興縣的一家機械制造企業工作,“現在,我們一家人都從老家搬過來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也是“兩重”建設關注的重點領域。近年來,浙江高質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暢通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渠道,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讓能進城願進城的農業轉移人口更快更好融入城市,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居住更省心——
徐龍明租住的嘉興市南湖區東柵街道有巢公寓,是當地一個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我和朋友合租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月租金1900元,分攤下來負擔不重。”從湖北宜都市來嘉興工作的徐龍明很滿意。
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浙江將符合條件的新就業無房職工和穩定就業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已有17.4萬戶納入保障(含租賃補貼保障)。此外,浙江還通過降低門檻、創新繳存方式,支持無固定單位的農業轉移人口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繳存住房公積金。
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更放心——
浙江2023年出台相關辦法,明確用人單位可按“自願參保”原則,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7類不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特定人員單買工傷保險。
從2021年開始,浙江全面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明確省內及外省戶籍靈活就業人員均可在辦理就業登記后參加就業地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目前,已有超1400萬農民工在浙江參保。
重視保障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學習更安心——
在杭州市,余杭區全面保障有轉學需求的適齡兒童就讀公辦學校,讓隨遷子女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
余杭區只是一個縮影。從2023年開始,浙江省連續2年將隨遷子女入學事項列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保障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全部入學,且就讀公辦學校的比例逐年提升。
創新打造“固定+流動”醫療衛生服務模式,看病更舒心——
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地廣人稀、交通不便,近50%的行政村沒有村衛生室。當地派出7輛巡回診療車,一車集成“就醫檢查、取藥報銷、遠程會診、慢病隨訪”等功能,每月4次對78個行政村開展巡回診療服務,實現醫療服務全覆蓋。
以縣域醫共體為依托、鄉鎮衛生院為主體、巡回診療車為載體,浙江打造“固定+流動”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建立常態化“智慧流動醫院”巡回診療服務機制,努力補齊山區海島縣醫療衛生服務短板。
“基於人口結構變化,以項目為抓手推進公共服務資源供給總量擴大和結構優化。”浙江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浙江2024年共實施公共服務“七優享”重點項目560個,總投資7966億元,年度投資1660億元以上。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30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