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海 養三樣
舟山嵊泗試水立體化養殖提升畝均效益

眼下正值海上春耕,舟山市嵊泗縣插旗崗海域一派繁忙景象。3月31日一早,養殖戶的漁船劃破靛青色的海面,停留在平行分布的苗繩邊,把羊棲菜苗纏到繩上。
與往年不同的是,羊棲菜有了新“鄰居”——牡蠣和小刀蟶。這源於嵊泗在該海域50畝“海上試驗田”試點的立體式多元化養殖項目,讓海域資源利用進入立體時代,變一畝海田為“三畝”。“以往隻養一種,產值大概在1萬元左右,現在一畝海田產值預計能達到2.6萬元。”養殖戶周峰哲說。
“你看,這些苗繩上挂滿了藍色浮球,秘密就藏在浮球下面。”隨船的嵊泗縣海洋經濟發展局水產養殖服務中心主任潘麗莎與養殖戶合力用木杆撈起一個浮球,下面的養殖吊籠隨之浮出海面,裡面挂滿了牡蠣。“每個浮球下面都有吊籠,5至10余米長不等,小刀蟶苗種播撒在海底。”潘麗莎解釋說,“這種養殖模式就是將海水上中下層空間都利用起來,構建‘藻、貝、底棲生物’立體生態鏈。”
靠海吃海,水產養殖業是嵊泗這個海島縣漁業經濟重要的增長點以及漁民轉產轉業的重要途徑。據統計,2024年嵊泗海水養殖總面積達3.57萬畝,總產值達12.5億元,養殖戶戶均收入達30萬元左右。但近年來,近海養殖空間持續縮減,讓嵊泗水產養殖業發展面臨困境。
橫向受困,就往縱向發展。2025年初,嵊泗縣海洋經濟發展局撮合羊棲菜、牡蠣和小刀蟶的養殖戶一起合作,並爭取到20萬元的桁地改造資金,開始在插旗崗海域試點,為“藻貝蟶”打造海底“別墅”。“這既能緩解用海矛盾,又能提升漁民收入,還能調節生態環境系統,一舉多得。”潘麗莎對立體養殖的未來充滿信心。
“現在我們和牡蠣、蟶子養殖戶合作,養殖空間利用率大了。”正在編織羊棲菜苗的養殖戶周峰哲說,“海藻碎屑為牡蠣提供食物,牡蠣的排泄物又滋養底層蟶子,資源一點都不浪費,這樣養出來的牡蠣和蟶子更肥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