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發現距今約9000年稻田

![]() |
皇朝墩遺址壕溝及稻田區域航拍。 |
![]() |
皇朝墩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 |
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蓮花鎮的皇朝墩遺址,考古工作人員周東亞和同事正在現場繼續推進考古工作,“發掘中,我們根據土質土色的不同變化來劃分地層,判斷地層年代的早晚,然后做好標記,目前已取得重要成果。”周東亞介紹。
皇朝墩遺址地處金衢盆地西側,衢江北岸。202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衢州市基礎建設進行考古前置調查工作時發現該遺址,並於2022年底對該遺址進行全面勘探,2023年至202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十三五”以來,國家文物局通過實施“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2024年9月,國家文物局召開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上通報了3項考古發掘成果,其中一項就是在皇朝墩遺址發現第一處上山文化時期的水稻田。
上山文化是浙江的文化之源,是中華史前文明探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是世界稻作農業起源的重要篇章。在上山稻作文化的發展下,浙江地區孕育出燦爛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最終形成區域文明中心——良渚文化,生業模式的發達促成了文明的演化與進步,最終推動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
經考古勘探確認,皇朝墩遺址主體由2處台地及1條環壕組成,總面積約5.5萬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橋文化時期環壕聚落遺址。考古發掘顯示,遺址內台地與壕溝經歷過多次修整,形成較為明確的互動關系,且遺址台地及環壕中的上山文化與跨湖橋文化層位聯系極為緊密,器物演化有較強的一致性,為探討上山文化與跨湖橋文化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在遺址環壕東側,存在一片低窪區域,區域平面呈不規則形,面積約1.5萬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對該區域進行系統鑽探和植硅體分析,發現了高密度的水稻植硅體,結合其他証據,基本能夠証實上山至跨湖橋文化時期已存在大規模的水稻種植行為。
“目前現存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位於浙江省上山遺址群,皇朝墩遺址是上山文化所發現的第二十二個遺址點,它的發掘証明了上山到跨湖橋時期水稻田的存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西考古工作站站長張森介紹。
皇朝墩遺址與其東側所發現的水稻田區域,西側發現的古水塘、古河道區域,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生態格局,為進一步了解上山文化時期聚落遺址的選址、布局以及聚落形態演變提供了重要材料,是聚落考古學研究的一大收獲。
在遺址發掘過程中,考古隊通過田野勘探、植硅體分析、考古試掘、測年確認等一系列“尋找稻田”的考古流程,為找尋早期水稻田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林留根表示,上世紀70年代,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了7000年前的稻谷,而衢江區皇朝墩遺址發現距今約9000年稻田,是史前稻田的重大考古發現,意義深遠。
可以說,皇朝墩遺址的古水稻田是迄今世界發現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刷新了學術界對史前稻田和稻作農業發展的認知,完善了上山文化稻作農業起源的証據鏈,更有力地証明了上山文化在世界稻作農業起源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夯實了上山文化的價值內涵,對上山文化遺址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3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